《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文学概论 英文名称:literature theory 课程编码:0111101B、0111102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先修课程:现代文学 开课系部:中文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文学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在该专业中 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理论的初步的概略性的介绍和研究,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 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文学理论以一切文学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来源于文学创作与欣 赏的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文学创作与欣赏实践。文学理论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并旁涉到很 多其他学科。文学概论将为中文系的其他课程如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提供理论上的 支持。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一)基本要求 1.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鉴赏素质 和文化素养。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的文学规律进行初步的文学创作,要 能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要能写出一定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 论文。 3.掌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初步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教材分为文学理论学科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等五个 大的部分,涉及如下内容: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
3.文学作为活动 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7.文学创造过程 8.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9.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1.叙事性作品 12.抒情性作品 13.文学风格 14.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5.文学接受过程 16.文学批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 精神生产、文学创造过程、艺术真实、情感评价、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的定义与内涵、文学消费的二重 性、文学接受、文学批评的模式等。 2.难点:文学作为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意境、文学意 象、叙事学、文学接受过程等。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了解文学理论课程的基本形态。 【重点】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难点】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归属于文艺学。 文艺学的涵义,文艺学通常流行的三分支及其关系,五分支新说的提出及逻辑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 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和文学接受作出规律性的理论概括, 其规定的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研究的四要素及总体把握。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从文学活动系统的多对象、多角度、多方法加以研究便形成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一)文学哲学(二)文学社会学(三)文学心理学(四)文学符号学(五)文学价值 学(六)文学信息学(七)文学文化学,等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3)了解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取向:掌握当代文学的创作特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难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美的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和发展
(一)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一一“西马” 卢卡契、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的哲学、美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一)文学活动论 (二)文学反映论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五)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三)“二为”方向;雅与俗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作家、艺术家 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 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列宁的“两种文化”说,人民性的标 淮 二、借鉴与创造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3)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4)学习鉴赏文学作品
【重点】: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难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定性分析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的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 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一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经济基础 第二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作品与世界一一文学的反映活动 墓仿说、再现说、镜子说 二、作品与作者一一文学的表现活动 表现说、情感说、心灵、情志 三、作品与形式一一作者的创造活动 形式价值、“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 四、作品与读者一一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文学阅读、读者再创造、接受美学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四要素的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主体对象性与对象主体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 (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一一劳动说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