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 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只有学好 了这门课程,才能够登堂入室,真正进入其他课程的堂奥。 般说来,文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要素是由专业术语(概念)。知识和问 题构成的。术语,是构成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知识,是构成文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材料。这两者是需要准确记忆的。至于问题,则是文学理论 体系的骨架、血脉和灵魂,十分重要。 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并掌握论证和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高一点要求则是要学会文学理论的基 本思维方法。教材是必读书,同学们要通过预习,在熟记术语和知识的基 础上,对照思考题通读教材和听课,开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进行。在听课中, 关键是听老师是通过哪些,思路、观点和材料来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 只要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学活,学到根本。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文学活动四要素 教学重点: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教学过程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 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 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时)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 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文学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 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 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 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 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 (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 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其主要 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 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 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 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 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 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三分法”影响很大(主要以韦勒克、 沃伦为代表)。 作为文艺学分支之一的文学理论,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 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 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 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文学理论的对 象和任务,那么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 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 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它虽然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 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换言之,文学理论不能不具体地分析一些文学 2
作品,涉及一些作家,接触到一些文学现象,但它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那样,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 思潮,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 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 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 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 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他的文学理论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文学作品有些关系。 但文学并不是以作品为其存在的方式,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比如,文 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 的社会作用等等。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 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 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四 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作品居中,其他三要素连线向外辐射) 文学理论所关注的不是四个要素中孤立的某一要素么认识四个要素构成的 整体活动及其流动构成和反馈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 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 任务: 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而发展,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 发展论。它涉及文学发展的动因、文学发展的规律、文学形式的发展、文 学的传播等各方面。文学发展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 然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文学产生于生产劳动,而又发展于生产劳动。 3
(作品一一世界) 第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通过艺术创造提炼社会生活,从 而形成文学文本。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 成了文学创作论。(作品一一作者) 第三、文本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 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作品一一读者) 第四、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风格,题材,形象、语言等 都是构成作品的主要问题,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 文学作品构成论。(作品本身)。 第五、文学本质论,即关于文学的本质的理论,文学在性质上有区别 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论)创作欣赏(文学接受论) /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构成论) 7 (文学活动本质论)批评发展(文学活动发展论)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文学理论有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1)引导创作: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文学观的规范和引导。文 学理论的修养,是作家提高认识、理解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是提高文学创 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历来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如歌德、雪莱、司 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都具有 极高的理论造诣和修养。 2)指导欣赏:如果文学常识肤浅,往往回缺乏艺术的感受力和鉴别力, 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 3)规范批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需要根据一定的理 论原则作出理性的评判。面对复杂纷繁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4
文学批评需要站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去分析、研究和诱导。因此,文学批评 家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理论根底。文学批评家贮藏的文学理论知识越是广 博而丰富,他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阐述就越会深入细致,就越会具 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1学时)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是由视角、方法不同造成。文学理论认识 的客体虽然只有一个即文学活动,但文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从文学创作一一文学作品一一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流动过程。由于价值取 向的不同,注重的环节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形态,20世纪前,西 方主要注重第一个环节,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注重第二个环节, 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则主要注重 第三个环节。从马克思的经济学角度考察,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活 动,文学作品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即艺术价 值,而这种艺术价值要在文学生产和艺术消费的传递中实现,所以文学活 动又是一个文学生产一一作品价值生成一一文学消费的流动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 形成了多样化形态。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 文化学。本分法参考了苏联美学家莫伊谢依·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 的系统方法》(见《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年版,第80页。), (一)文学哲学(视角):抽象的观念和思想 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 什么作出总体解释。文学基本上都承载哲学的思考。自古以来,文史哲不 分家。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 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