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 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在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文学和哲学就产生 了,较早的经典著作可能要数《诗经》《易经》和《尚书》了。这三部著 作,一部是文学,一部是哲学,两一部是应用文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争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而载体却是文学。哲学的产生不但对文学 是个促进,而且还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 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哲学是以抽象的概念反映客观 存在,文学则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也就是说,文学是借 助形象来表现的初级真理,哲学是借助文学而表现的高级真理。 (二)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 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 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 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从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看,也是一个心理转化过程,无论是文 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视角,建立 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 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 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 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 说、“象外”说、“意境”说等等。 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相关的说法: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德国学者 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意大利美学 家克罗齐的“直觉”说、康德的“审美态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的“无意识升华”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原型”说、英国冈布里奇的 “投射”说、等等,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文学活动。 (三)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文 6
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文学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 号的结晶,文学接受则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这样符号学的视角对文学理 论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称为文学理论的一个基 本形态。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中,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 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 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 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 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 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通过“符号”这个本体概念,卡西尔为自己的文化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 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文学从创作到作 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这样一来,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就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一一文学 新信息学。 (五)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 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 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孟子“知人论世” 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一一《孟子· 万章》 丹纳三因素说:种族、环境和时代。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术 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 论
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卢卡契 等 (六)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 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这种价值一般不指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在 文学创作中产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中得意确证。其艺 术价值的存在环节为:创作、作品、消费。 文学价值论的内容体现了文学在精神维度上的指向和追求,与上述几 个方面的关系相应,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维度: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和现实 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后者又分为关注“大我”的社会关怀和关注“小我” 的个体关怀(包括自我关怀)。就理论的层面而言,文学价值论的内容层 次与人们对文学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相应;而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研究又是 和人们当下的精神需求以及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通过对特 定时代文学价值论内容的研究,人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时期或时代的人对文 学创作和研究的热情,对文学性质、作用等的认识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学 价值的取向和文学价值的归宿 (七)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 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的学科。 这种形态的文学理论把“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所谓泛文学,从 体裁角度“泛文学”是相较与“纯文学”(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而言,无论在传播手段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更为丰富与广泛。比如广告, 本来与文字艺术并不沾边,但随着人们对广告要求的提高,对广告公益性 与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比如电视剧、电影艺术,也通过屏幕,传 达和承载着与文学一样的思考人生的功用。从文学的传播过程看,当代文 学要传播,不可避免地要与传媒,网络,出版等等词汇打交道,那么“泛 8
文学”在此的定义就是:在包含“纯文学”的文学创作之外,也包括文学 推广,文学出版,甚至文学的商业化运作等等 (八)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 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综合示意图 文学文化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文学消费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 作业: 1、文学理论的性质是什么?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版。 陈鸣树著《文艺学方法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课后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 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 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 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 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 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 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 1.康德认为人类精神世界由知、情、意三大部分构成,知即认 识,属于认识论范围,意即意志,属于伦理学范围,人类这两种心理 能力互相分离,介于这两者之间,并使两者连接起来的是情感,情感的领域是属 于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领域;审美的愉快既不同于获得认知的愉快,也不同于满足 道德要求获得的伦理愉快,还在不同于满足人的生理欲求的官能愉快,这些都是 功利性的愉快,而审美的愉快是与功利性愉快大不相同的愉快,它是完全无功利 的:认知的愉快、官能的愉快、伦理的愉快是由对象内容引起的愉快,而审美的 愉快则是由对象形式引起的愉快,审美是纯主观的活动,同时,又仅仅取决于对 象的形式,“主体”与“形式”是康德美学的两大要素: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地 吸收了康德美学对主体的重视和对形式的重视,在强调客体和内容的决定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