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讲《登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杜 甫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李白的诗歌《戏赠杜甫》导入。 “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做诗苦。” 二、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712一一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生于今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 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究州司马、 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学。他《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一)经历: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开元十九年(731),开始了漫游活动。漫游前后共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至吴越, 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 不得穷扶桑。”第二次漫游:在开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回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未第,后漫游。 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壮游》诗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
标题:《第一讲 《登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了解杜 甫诗歌风格和特点。3.诵读、体味、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 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李白的诗歌《戏赠杜甫》导入。 “饭颗庄头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做诗苦。” 二、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生于今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 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 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学。他《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一)经历: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 岁之前) 开元十九年(731),开始了漫游活动。漫游前后共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至吴越, 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 不得穷扶桑。”第二次漫游:在开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回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未第,后漫游。 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壮游》诗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
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 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是为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 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道寻幽。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一一44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饿动即向一旬,弊衣何啻悬百结。”(《投简 咸、华两县诸子》)“虐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z小),肉黄皮皱 命如线。“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才被任命为河西尉,杜甫未接受,旋改为右卫率 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 3、陷贼为官时期(45一一48岁) 乱发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 椽。"李亨在灵武继位,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获,被押解长安。至德二载,逃归风翔 肃宗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被任命为左拾遗,闰八月,特许杜甫回家探亲, 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一59岁)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建设了草堂,在他的诗歌中对这段生活有描述:《卜居》:“浣花 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客至》“舍南舍北皆春 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负薪行》《蜀相》《武侯庙》《八阵图》《登高》 (二)诗歌创作 杜甫存诗140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诗内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其诗歌由于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的 广阔性、形象性:历史的深刻性:历史的预见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其古体和律体 为佳
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 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是为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 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道寻幽。 2、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 “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饿动即向一旬,弊衣何啻悬百结。”(《投简 咸、华两县诸子》)“虐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zhī),肉黄皮皱 命如线。”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才被任命为河西尉,杜甫未接受,旋改为右卫率 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 3、陷贼为官时期(45——48 岁) 乱发后,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 椽。”李亨在灵武继位,只身投奔灵武,途中为叛军所获,被押解长安。至德二载,逃归风翔 肃宗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被任命为左拾遗,闰八月,特许杜甫回家探亲, 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漂泊西南时期(48 岁—59 岁)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建设了草堂,在他的诗歌中对这段生活有描述:《卜居》:“浣花 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客至》“舍南舍北皆春 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负薪行》《蜀相》《武侯庙》《八阵图》《登高 》 (二)诗歌创作 杜甫存诗 1400 余篇,仅次于白居易。诗内容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其诗歌由于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的 广阔性、形象性;历史的深刻性;历史的预见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其古体和律体 为佳
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己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领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字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
乐府诗:继承汉魏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采用乐府诗体来反映时事,但却不沿用古乐府 的题目和题材,从而在继承汉魏乐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乐府诗的创作有了新发展、开辟了 新途径。 如《三吏》、《三别》。 律诗:七言律大家。数量上:151 篇,是初、盛唐之和。内容上: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 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 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艺术技巧上: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 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三、 朗诵杜甫《登楼》 四、《登楼》分析 (一)题解 这首诗是 764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 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爆发;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 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 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二)诗歌分析 1、串讲诗歌: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 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 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 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 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 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 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 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 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 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 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 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仁立楼头,徘 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 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竞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 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 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 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 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2、艺术特色: 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锤炼字句。首 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 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 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 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 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 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 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 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 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跳,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 明诗人徜徉时间己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 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 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 极高。沈德潜推崇杜甫的诗歌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卷十三)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 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 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 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 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 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 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 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 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 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 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 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 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2、艺术特色: 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锤炼字句。首 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 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 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 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 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 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 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 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 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 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 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 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 极高。沈德潜推崇杜甫的诗歌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卷十三)
【课后练习】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背诵本诗。 3,课外阅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
【课后练习】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背诵本诗。 3.课外阅读杜甫诗歌《秋兴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