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精华是用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推演成理。提出“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 四、《尚书》,上古之书的意思 书中十种体例: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 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内容:上起《尧典》,下止《秦誓》。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是春秋以前有关政治的言论和史实。多是君与臣的对话,或君对民的训 诰。是古老的记言散文。 特点:文字古敖,庄重典雅,诘屈聱牙 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与“敬德保民”的思想 《尚书》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之分。 第二节《春秋》与《左传》 《春秋》与《左传》均为编年体史书,《春秋》为经,《左传》为 传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自隐公元年起记到哀公十四年止 《春秋》是古老的记事散文,记事极为简略,类似大事年表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春秋》为五经之一,为五经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 家 二、《左传》 1、《左传》的名称与作者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传》等。相传 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8 其精华是用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推演成理。提出“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 四、《尚书》,上古之书的意思。 书中十种体例: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 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内容:上起《尧典》,下止《秦誓》。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是春秋以前有关政治的言论和史实。多是君与臣的对话,或君对民的训 诰。是古老的记言散文。 特点:文字古敖,庄重典雅,诘屈聱牙。 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与“敬德保民”的思想。 《尚书》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之分。 第二节 《春秋》与《左传》 《春秋》与《左传》均为编年体史书,《春秋》为经,《左传》为 传。 一、《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自隐公元年起记到哀公十四年止。 《春秋》是古老的记事散文,记事极为简略,类似大事年表。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春秋》为五经之一,为五经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 家。 二、《左传》 1、《左传》的名称与作者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传》等。相传 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2、《左传》的内容与思想 《左传》是文史相兼的著作。以《春秋》为大纲,参考当时能见到 的文献资料,较详细地记述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本末 《左传》的思想相当丰富。从史学角度分析:第一是民本思想,如 襄公14年,师旷提出良君“养民如子”。昭公18年,子产谓“天道远,人道 迩等。在天人关系上,其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上,强调民的作 用。第二爱国思想,如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申包胥乞秦师等。第 三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残暴的行经。如晋灵公不君等。第四反对用人祭祀 和殉葬,如文公元年,秦穆公死,用子车氏三子殉葬 从文学角度分析:第一赞颂了贤君、忠臣、良将。如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管仲、子产、蹇叔;先轸、曹刿、伍员、展喜等。第二鞭 挞了昏君、污吏、官僚。如吴王僚的残忍狠毒,蠢猪式的宋襄公等。第 三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叙事。如重耳出亡,专诸刺吴王僚等。第四长 于战争描写。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第五描绘了行人辞令之 美。如皇武子辞师,吕相绝秦书等。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其作者大多是各国的史臣 所记。 、《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书中基本上体现儒家的思想倾向,杂有道、兵、法、纵横等家的思 想。其突出的表现是“重民”、“尚礼”、“崇德”。全书21篇,分别记载了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9 2、《左传》的内容与思想 《左传》是文史相兼的著作。以《春秋》为大纲,参考当时能见到 的文献资料,较详细地记述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本末。 《左传》的思想相当丰富。从史学角度分析:第一是民本思想,如 襄公14年,师旷提出良君“养民如子”。昭公18年,子产谓“天道远,人道 迩”等。在天人关系上,其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上,强调民的作 用。第二爱国思想,如烛之武退秦师,弦高犒师,申包胥乞秦师等。第 三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残暴的行经。如晋灵公不君等。第四反对用人祭祀 和殉葬,如文公元年,秦 穆公死,用子车氏三子殉葬。 从文学角度分析:第一赞颂了贤君、忠臣、良将。如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管仲、子产、蹇叔;先轸、曹刿、伍员、展喜等。第二鞭 挞了昏君、污吏、官僚。如吴王僚的残忍狠毒,蠢猪式的宋襄公等。第 三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叙事。如重耳出亡,专诸刺吴王僚等。第四长 于战争描写。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第五描绘了行人辞令之 美。如皇武子辞师,吕相绝秦书等。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其作者大多是各国的史臣 所记。 一、《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书中基本上体现儒家的思想倾向,杂有道、兵、法、纵横等家的思 想。其突出的表现是“重民”、“尚礼”、“崇德”。全书21篇,分别记载了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在说教,但语言平 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井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 如生。文史相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思想及言 行的一部书 原来的称谓较多,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修书”、“长 书”等,经汉代刘向整理校订后,定名为《战国策》。流传到现在的《战 国策》,是曾巩的增补本。共十二国策,33篇。《战国策》的内容很丰 富。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尖锐的斗争形势,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战乱频仍的民间疾苦。书中塑造的主要人物:体 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具有纵横家的特征:即:崇尚计谋,思想敏捷,机 巧权变,明于时势,长于辩难。并体现了广大人民反对分裂,争取统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其一,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如《荆轲刺秦王》 其二,赞美了高才秀士,如颜触、鲁仲连、王斗、唐雎等。 其三,暴露了统治者的丑态,如乐羊食子,张仪愚弄楚怀王等。 其四,是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生动形象。博引 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运用古语、谚语、口语明畅通俗。 《战国策》的不足是,过分美化谋臣策士;内容与形式不完全统一。 思考题 1、《春秋》与《左传》有何关系? 《左传》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有何特色? 3、《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哪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10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在说教,但语言平 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井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 如生。文史相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二、《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思想及言 行的一部书 原来的称谓较多,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修书”、“长 书”等,经汉代刘向整理校订后,定名为《战国策》。流传到现在的《战 国策》,是曾巩的增补本。共十二国策,33篇。《战国策》的内容很丰 富。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尖锐的斗争形势,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战乱频仍的民间疾苦。书中塑造的主要人物:体 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具有纵横家的特征:即:崇尚计谋,思想敏捷,机 巧权变,明于时势,长于辩难。并体现了广大人民反对分裂,争取统一;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其一,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如《荆轲刺秦王》。 其二,赞美了高才秀士,如颜触、鲁仲连、王斗、唐雎等。 其三,暴露了统治者的丑态,如乐羊食子,张仪愚弄楚怀王等。 其四,是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生动形象。博引 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运用古语、谚语、口语明畅通俗。 《战国策》的不足是,过分美化谋臣策士;内容与形式不完全统一。 思考题 1、《春秋》与《左传》有何关系? 2、《左传》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有何特色? 3、《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哪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4、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参考书目 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陈玉成《左传全译》 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一节《论语》与《孟子》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最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与“礼”及“正名”。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 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等,影响深远。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版本:即《鲁论》20篇,《齐论》22篇, 《古文论》21篇。汉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 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 侯论》而成。 《论语》的内容:主要记载孔子极其弟子言行录。书中有大量的格 言警句有生动的对话描写,有精粹的小故事。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者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哲学史,思想 史,文化史,文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孟轲与《孟子》
11 4、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参考书目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陈玉成《左传全译》 第五章 诸子散文 第一节 《论语》与《孟子》 一、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最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与“礼”及“正名”。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唯心主义天命观,将信 将疑的鬼神论,唯心的人性论上。其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等,影响深远。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由其群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版本:即《鲁论》20篇,《齐论》22篇, 《古文论》21篇。汉成帝之师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 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语》是郑玄混合《鲁论》与《张 侯论》而成。 《论语》的内容:主要记载孔子极其弟子言行录。书中有大量的格 言警句有生动的对话描写,有精粹的小故事。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者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哲学史,思想 史,文化史,文学史、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孟轲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车,邹人。是儒家学派大师, 早年开门授徒,中年周游列国,晚年著述立说。孟轲政治思想上,主张 施行仁政,反对暴政;行王道,反霸道;要求变革,效法先王。哲学思 想上主张性善论,其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等极其可贵。《孟 子》一书有七篇,每篇分上下,基本还是语录体,但比《论语》长的多。 其与《庄子》代表了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孟子》的文学特色: 在辩论与说理中间,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语言生动,说服力强,富有 形象性,哲理性。文笔犀利,气势充沛,富有鼓动性。 第二节《老子》与《庄子》 、李耳与《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是位传奇式的人物,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生活在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基本上是老子遗说,其思想核心是抽 象的道。《老子》书中精深玄妙,富有思辩色彩,很多段落仿佛哲理 诗或格言;虽为短章,但言简意多 、庄周与《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生活贫苦,做过短期漆园 吏,之后归隐。庄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 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否定现实,反对变 革,放弃斗争,脱离社会。否定真理,否定知识,取消质的差别。同时 他还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鄙视富贵利禄,揭露并痛恨不合理的社会 《庄子》现存33篇,可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庄子文章风格,富有浪 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运笔纵横恣肆,语言滑稽幽默,词趣华深 12
12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车,邹人。是儒家学派大师, 早年开门授徒,中年周游列国,晚年著述立说。孟轲政治思想上,主张 施行仁政,反对暴政;行王道,反霸道;要求变革,效法先王。哲学思 想上主张性善论,其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等极其可贵。《孟 子》一书有七篇,每篇分上下,基本还是语录体,但比《论语》长的多。 其与《庄子》代表了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孟子》的文学特色: 在辩论与说理中间,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语言生动,说服力强,富有 形象性,哲理性。文笔犀利,气势充沛,富有鼓动性。 第二节 《老子》与《庄子》 一、李耳与《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是位传奇式的人物,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生活在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基本上是老子遗说,其思想核心是抽 象的“道”。《老子》书中精深玄妙,富有思辩色彩,很多段落仿佛哲理 诗或格言;虽为短章,但言简意多。 二、庄周与《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生活贫苦,做过短期漆园 吏,之后归隐。庄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 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否定现实,反对变 革,放弃斗争,脱离社会。否定真理,否定知识,取消质的差别。同时 他还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鄙视富贵利禄,揭露并痛恨不合理的社会。 《庄子》现存33篇,可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庄子文章风格,富有浪 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运笔纵横恣肆,语言滑稽幽默,词趣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