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2013届第一学期期中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博客的“看”与“被看” 何怀宏 ①博客(Blog)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其写作和传统写作有本质上的不同:写作者 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但最重要的 是,它是处于一种“被看”状态,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 “看”而不是“写”上面。所以,博客们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 强有力的动机: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 尤其是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 ②由于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博客们也许就能触发了自己的写作欲 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乃至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 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 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③王朔曾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但 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因为思绪常常是需要通过 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 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如果 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 次是上个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 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 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④不仅是“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 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被轻视乃至 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虽然点击率不可能都 很高,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⑤所以,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 而不是“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 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自己写的至多有一二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 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 ⑥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没有看, 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⑦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 个大作坊 (有删改,2006年4月9 日《新京报》) 1.下列关于“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传统写作不同,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也可回复、链接,随时 介入争论,这使博客不断地处在一种更新、流动之中
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 2013 届第一学期期中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博客的“看”与“被看” 何怀宏 ①博客(Blog)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其写作和传统写作有本质上的不同:写作者 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但最重要的 是,它是处于一种“被看”状态,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 “看”而不是“写”上面。所以,博客们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 强有力的动机;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 尤其是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 ②由于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博客们也许就能触发了自己的写作欲 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乃至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 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 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③王朔曾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但 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因为思绪常常是需要通过 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 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如果 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 一次是上个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 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 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④不仅是“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 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被轻视乃至 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虽然点击率不可能都 很高,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⑤所以,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 而不是“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 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自己写的至多有一二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 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 ⑥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没有看, 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⑦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 个大作坊。 (有删改,2006 年 4 月 9 日《新京报》) 1.下列关于“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传统写作不同,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也可回复、链接,随时 介入争论,这使博客不断地处在一种更新、流动之中
B.博客使相对私密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的行为,使一种主要面对自己的私人 写作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C.博客使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写作者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至重视,所 以,作品的高点击率是一个最能让博客写作者感到愉快的指标 D.除非作品比较成熟、能够发表,否则传统的写作者是很难使自己的文章有面对 公众的机会,但博客使这一原本艰难的过程变得没有门槛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客们下“笔”时总是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关注、学习别人的作品, 所以在众目睽睽下,一个好的博客作家就这样必然地炼成了。 B.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因此,博 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而完成的“写”。 C.不易理清自己思绪的人,其作品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所以极想写作的人完全 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实现成为作家的理想,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 个作家。 D.博客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在博客们看来,只 要没有了“看”也就完全没有了“写”的意义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博客们在希望“被看”的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包括别样的人们、别样 的生活,故而可以猜想,名人写的博客会是异常火爆、备受追捧的 B.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这说明虽然现 在的网络写作队伍无比浩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博客写作者的产量、质量依旧非常 低 C.这个世纪之交出现的使用笔名的高峰中,各种笔名更加丰富、有趣,这直接表 明“报刊大兴”主要促进的是精英写作,而对于大众写作的促进作用比不上“网 络大兴” D.在网上大量地“看”,大量地学习别人的作品,就能使博客们的写作水平得到 令人惊奇的提高,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世美堂后记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 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 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 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 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 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 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訾窳①而田恶。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 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 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 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
B.博客使相对私密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的行为,使一种主要面对自己的私人 写作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C.博客使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写作者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至重视,所 以,作品的高点击率是一个最能让博客写作者感到愉快的指标。 D.除非作品比较成熟、能够发表,否则传统的写作者是很难使自己的文章有面对 公众的机会,但博客使这一原本艰难的过程变得没有门槛。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客们下“笔”时总是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关注、学习别人的作品, 所以在众目睽睽下,一个好的博客作家就这样必然地炼成了。 B.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因此,博 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而完成的“写”。 C.不易理清自己思绪的人,其作品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所以极想写作的人完全 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实现成为作家的理想,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 个作家。 D.博客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在博客们看来,只 要没有了“看”也就完全没有了“写”的意义。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博客们在希望“被看”的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包括别样的人们、别样 的生活,故而可以猜想,名人写的博客会是异常火爆、备受追捧的。 B.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这说明虽然现 在的网络写作队伍无比浩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博客写作者的产量、质量依旧非常 低。 C.这个世纪之交出现的使用笔名的高峰中,各种笔名更加丰富、有趣,这直接表 明“报刊大兴”主要促进的是精英写作,而对于大众写作的促进作用比不上“网 络大兴”。 D.在网上大量地“看”,大量地学习别人的作品,就能使博客们的写作水平得到 令人惊奇的提高,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 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 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 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 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 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 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 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 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 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
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 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 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 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 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 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 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 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訾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査财目。③遘悯:遭受患 难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逋:拖延 B.岁苦旱而独收 为..所苦 C.不足,则岁质贷 质:典押 D.岁一再至而 再:二次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四明杨太史守趾为之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惨然谓余曰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D.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 父母者,人之本也 6.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3 分)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 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 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 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 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3分) (2)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3分) (3)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岁暮
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 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 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 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 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 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 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 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 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 难。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 逋:拖延 B.岁苦旱而独收 苦: 为......所苦 C.不足,则岁质贷 质:典押 D.岁一再至而 已 再:二次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 分) A.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惨然谓余曰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D.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 父母者,人之本也 6.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3 分)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7.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 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 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 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 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 (1) 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 (3 分) (2)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3 分) (3)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岁暮
(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运往,四季更替;淹,长久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三、四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形成了怎样的意 境?(4分) (2)结合五、六两句,分析诗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2)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王勃《滕 王阁序》) (4)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卢梅坡《雪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书院清池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 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 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 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 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 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 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 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 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 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 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 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 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 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 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
(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运往,四季更替;淹,长久。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三、四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形成了怎样的意 境?(4 分) (2)结合五、六两句,分析诗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2)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 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____。(宋•卢梅坡《雪梅》)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书院清池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 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 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 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 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 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 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 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 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 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 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 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 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 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 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
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 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 “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 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 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 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 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 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 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 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 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 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 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 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 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 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 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 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 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 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 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 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 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第⑦段“几句鸟语”,一个“句”字,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 的“清雅”暗示出来了。 F.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 会愤慨不平的一面 (2)根据第②一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6分) (3)第③段作者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6 分) (4)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 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 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 “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 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 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 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 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 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 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 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 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 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 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 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 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 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 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 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 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 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 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 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 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第⑦段“几句鸟语”,一个“句”字,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 的“清雅”暗示出来了。 F.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 会愤慨不平的一面。 (2)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6 分) (3)第③段作者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6 分) (4)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 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