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I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什么是文化? 文化脱胎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追溯文化源头,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为了更好地满 足生存需要,正在形成中的人企图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谋求更好的生存状况, 他们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样,为有效地利用自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们学会了协同互助,为思想观念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情况下,创 造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就成为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 进化的必修课。作为文化的另一基础,必定在人脑形成前后的长期劳动协同和 互助里才奠定起来。人类获得了符号能力,还创造了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如绳 结、符号等。 人类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为直接目的,以满足生存、发展、幸 福的需要为最终目的,而主观能动地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 文化也就诞生了。此时文化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统一,文化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 被全面系统地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实质上,文化 已经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开拓的第二个实践领域 文化统领人类全部实践。头脑是人类最强有力的武器,其威力来自创造性思 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头脑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的意识范畴,来源 于具体的客观实在。意识产生、存在的动机和价值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 象的意识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要么直 接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要么先变成物化的理论和工具,继而融入人的实践 意识的延伸和转化成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媒介,即人类创造、交流、传承 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此,当我们说头脑统领人的 机体和所有实践时,也可以确切地说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文化拥有强大实践 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 用 在研究人类进化发展的进程中,认识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效能的有关情况, 有助于正确诠释其能力。基于对文化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中最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2013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什么是文化? 文化脱胎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追溯文化源头,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为了更好地满 足生存需要,正在形成中的人企图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谋求更好的生存状况, 他们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样,为有效地利用自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们学会了协同互助,为思想观念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情况下,创 造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就成为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 一进化的必修课。作为文化的另一基础,必定在人脑形成前后的长期劳动协同和 互助里才奠定起来。人类获得了符号能力,还创造了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如绳 结、符号等。 人类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为直接目的,以满足生存、发展、幸 福的需要为最终目的,而主观能动地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 文化也就诞生了。此时文化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统一,文化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 被全面系统地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实质上,文化 已经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开拓的第二个实践领域。 文化统领人类全部实践。头脑是人类最强有力的武器,其威力来自创造性思 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头脑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的意识范畴,来源 于具体的客观实在。意识产生、存在的动机和价值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 象的意识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要么直 接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要么先变成物化的理论和工具,继而融入人的实践。 意识的延伸和转化成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媒介,即人类创造、交流、传承 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此,当我们说头脑统领人的 机体和所有实践时,也可以确切地说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文化拥有强大实践 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 用。 在研究人类进化发展的进程中,认识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效能的有关情况, 有助于正确诠释其能力。基于对文化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中最
先开创的是文化实践领域。此时,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已经 很普遍了,但并未被称为文化。后来人们同样为了有效地组织物质生产,满足生 存发展的需要,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进行了生产分工 这些新的变化,促使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进而完成了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的分化,开创了文化主导下的又一实践领域社会。仍然在文化主导下, 为了同样的目的,人类开创了极具组织力、动员力、控制力的下一实践领域 政治。[来源学科网] 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它们并不是彼 此割裂、独立发展的,而是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 文明进步。其中,经济始终是中心,文化始终是动力,社会和政治是经济生产的 必要形式、手段和保证。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 的使命;在反作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 践,成为统领和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基于对文化要素、本质及其功能的认识,笔者坚信文化是世界发展的结果, 更是世界发展的原因。文化在环境持续性、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上。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开始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 生产时,这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文化的源头。 B.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 一进化的必修课,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C.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象的意识不能作用于 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继而融人人的实践 D.文化包括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 它们之间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文明进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人类获得符号能力时,如绳结、符号等,人类就开始创造思想观念的 物化形态,文化就开始形成。 B.文化在诞生初期,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被人们发 现,也没有被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 C.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人类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 都是在进行文化活动
先开创的是文化实践领域。此时,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已经 很普遍了,但并未被称为文化。后来人们同样为了有效地组织物质生产,满足生 存发展的需要,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进行了生产分工。 这些新的变化,促使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进而完成了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的分化,开创了文化主导下的又一实践领域——社会。仍然在文化主导下, 为了同样的目的,人类开创了极具组织力、动员力、控制力的下一实践领域—— 政治。[来源:学科网] 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它们并不是彼 此割裂、独立发展的,而是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 文明进步。其中,经济始终是中心,文化始终是动力,社会和政治是经济生产的 必要形式、手段和保证。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 的使命;在反作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 践,成为统领和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基于对文化要素、本质及其功能的认识,笔者坚信文化是世界发展的结果, 更是世界发展的原因。文化在环境持续性、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上。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在开始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 生产时,这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文化的源头。 B.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 一进化的必修课,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C.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象的意识不能作用于 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继而融人人的实践。 D.文化包括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 它们之间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文明进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当人类获得符号能 力时,如绳结、符号等,人类就开始创造思想观念的 物化形态,文化就开始形成。 B.文化在诞生初期,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被人们发 现,也没有被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 C.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人类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 都是在进行文化活动
D.文化拥有强大实践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 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产分工、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 都是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形成的 B.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四个实践领域是按照先后顺序形成的,经济始 终是中心,文化是动力。 C.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的使命;在反作 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践,成为统领和 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D.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完全决定了文化在环境持续性、 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令狐煕,字长熙,墩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 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给,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 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 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 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服阕, 除小驾部,复丁父忧,非杖不起,人有闻其哭声,莫不为之下泣。 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会蜀王秀出 镇于蜀,纲纪之选,成属正人,以熙为益州总管长史。未之官,拜沧州刺史。时 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 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 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八年,徒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 相与立碑颂德 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 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 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 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 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
D.文化拥有强大实践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 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产分工、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 都是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形成的。 B.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四个实践领域是按照先后顺序形成的,经济始 终是中心,文化是动力。 C.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的使命;在反作 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践,成为统领和 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D.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完全决定了文化在环境持续性、 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令狐熙,字长熙,墩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 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给,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 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 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 嗣。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服阕, 除小驾部,复丁父忧,非杖不起,人有闻其哭声,莫不为之下泣。 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会蜀王秀出 镇于蜀,纲纪之选,成属正人,以熙为益州总管长史。未之官,拜沧州刺史。时 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 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 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八年,徒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 相与立碑颂德。 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 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 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 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 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 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给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 公。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澳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 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 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时有宁猛力者,与陈后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贵相,在陈日,已据南海,平陈后 高祖因而抚之,即拜安州刺吏。然骄倨,恃其阻险,未尝参谒。熙手书请之 以交友之分。其母有痰,熙复遗以药物。猛力感之,诣府请谒,不敢为非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融洽,和谐 B.其有滞狱,并决遣之 狱:监狱 C.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 梗:阻碍 D.其母有痰,熙复遗以药物。 遗:赠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令狐熙施行惠政的一组是()(3分) ①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②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③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④纲纪之选,咸属正人 ⑤为建城邑,开设学校⑥熙手书谕之,申以交友之分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煕不随意结交朋友,对朋友的选择也是极其严格,博览群书、善于 骑射、文武皆能,而且还懂音律,经常搞音乐创作, B.令孤熙在担任沧州地方官时,他鼓励农耕、申明法纪,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令狐熙要去朝见皇上,当地的老百姓以为他要离任,都纷纷到路上拦道 哭泣,要求他能留下。等他回来,百姓们都出境迎接,大家非常高兴,就跟过年 样 C.令孤熙因为政绩显著成绩,多次升迁,先后曾经被任命为沧州刺史、益州 总管长史、桂州总管等官职,在任雍州别驾时,曾抑商兴农,有良政,上闻而嘉 之。[来源学科网ZXXK]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 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给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 公。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澳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 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 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时有宁猛力者,与陈后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贵相,在陈日,已据南海,平陈后, 高祖因而抚之,即拜安州刺吏。然骄倨,恃其阻险,未尝参谒。熙手书请之,申 以交友之分。其母有痰,熙复遗以药物。猛力感之,诣府请谒,不敢为非。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融洽,和谐 B.其有滞狱,并决遣之。 狱:监狱 C.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 梗:阻碍 D.其母有痰,熙复遗以药物。 遗:赠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令狐熙施行惠政的一组是( )(3 分) ①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②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③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④纲纪之选,咸属正人 ⑤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⑥熙手书谕之,申以交友之分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对朋友的选择也是极其严格,博览群书、善于 骑射、文武皆能,而且还懂音律,经常搞音乐创作。 B.令孤熙在担任沧州地方官时,他鼓励农耕、申明法纪,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令狐熙要去朝见皇上,当地的老百姓以为他要离任,都纷纷到路上拦道 哭泣,要求他能留下。等他回来,百姓们都出境迎接,大家非常高兴,就跟过年 一样。 C.令孤熙因为政绩显著成绩,多次升迁,先后曾经被任命为沧州刺史、益州 总管长史、桂州总管等官职,在任雍州别驾时,曾抑商兴农,有良政,上闻而嘉 之。[来源:学科网 ZXXK]
D.令狐熙到岭南后,权力很大,可以自行决断紧急事务;可以朝廷之名直接 任命省级以下官职。广布恩信,亲自到各地慰问,切实解决老百姓存在的困难和 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赞许和拥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 忧也!(5分) (2)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翊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石邑山: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 8.标题中的“宿”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请对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D.令狐熙到岭南后,权力很大,可以自行决断紧急事务;可以朝廷之名直接 任命省级以下官职。广布恩信,亲自到各地慰问,切实解决老百姓存在的困难和 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赞许和拥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 忧也!(5 分) (2)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Il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翊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石邑山: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 8.标题中的“宿”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分) 9.请对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