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 《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 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 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 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 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 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 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 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 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 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 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 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 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 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 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 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 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 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 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惇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 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 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 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 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 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 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惇。”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 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1—3 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 《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 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 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 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 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 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 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 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 “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 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 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 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 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 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 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 16 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 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 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 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 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 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 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 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 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 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 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 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 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B.“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 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 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 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 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 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C.“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 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 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战国中后期儒学“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 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C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和 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惇论 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 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 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 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嘌(通“默”,沉默,停止 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 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土之法也。王诚博选国 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 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 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 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B. “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 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 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 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 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 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C.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 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 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 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战国中后期儒学 “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 “独 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C.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 “和 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 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 4-7 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 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 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 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 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 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 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 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 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 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股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 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 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眄视指使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 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吊:安慰,慰问。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嘱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 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 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 示人以诚的道理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 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宿洞霄宫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 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8、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9、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 (1)云销雨,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 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 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 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眄视指使 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 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 吊:安慰,慰问。 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 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 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 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 示人以诚的道理。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 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 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8、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 分) 9、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 __ _ ,____ 。 李密《陈情表》 (3) ________ ,_________。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 ,斯已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 他的高贵的灵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 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 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 永远保存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 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 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 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 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 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 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 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在以自 己的苦难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 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 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 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一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 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 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 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 歌德便撒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 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 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 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 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 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 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 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 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 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高去。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 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 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 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 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 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 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 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 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 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 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 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 1810 年 5 月 2 日致韦格勒 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 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 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 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 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 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在以自 己的苦难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 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 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 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 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 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 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 歌德便撒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 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 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 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 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 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 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 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 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 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 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 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 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 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 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 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 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 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 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 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 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背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 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那些方面?(6分)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6分) (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 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寻梦到追梦,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已经走过的10年是东莞升级的一个真实写照。虽 然未来的圆梦旅程不能倚马可待,但松山湖已走在路上 B.对于美国体操协会和三家保险公司承认桑兰当年从跳马上摔下来不是她的错的事实,桑 兰的律师连用弹冠相庆来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 C.经过二十多年的钻研和努力,我们全手工制作的瓷器“五彩组壶”不但造型古朴端庄, 而且线条流畅饱满,恰有珠圆玉润之感。 D会议进入自由发亩阶段,张校长就教育改革发表讲话,并称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孔之见, 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湖南临武县警方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后做出结论:该县万水乡妇女黄茹 兰因家庭纠纷捆绑3名子女投水身亡 B.今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 民找到了实现民富国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C.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员赶赴温州指导事故救援、善 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并同时成立了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指挥部 D.财政综合部门要围绕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为中心,加强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和 政策研究,支持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4.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同时,舰体会携带某种拖曳式发音器在水中发出巨大的声响。 ②在这两根电缆通上电以后,就会在水中形成强大的电磁场。 ③各国军队在水中扫雷的方式基本大同小异。 ④除了大家熟悉的切割扫宙法之外,扫雷艇还用电磁和音响这两种扫雷方式 ⑤沉底雷和浮雷的引信接收到这些磁场和声场信息后,就会自动上浮引爆。 ⑥电磁扫雷是指扫雷艇用两根长达数百米的电缆拖在舰后从需要扫雷的水面开过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 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 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 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 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 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 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 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那些方面?(6 分)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6 分) (4)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 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寻梦到追梦,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已经走过的 10 年是东莞升级的一个真实写照。虽 然未来的圆梦旅程不能倚马可待,但松山湖已走在路上。 B.对于美国体操协会和三家保险公司承认桑兰当年从跳马上摔下来不是她的错的事实,桑 兰的律师连用弹冠相庆来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 C.经过二十多年的钻研和努力,我们全手工制作的瓷器“五彩组壶”不但造型古朴端庄, 而且线条流畅饱满,恰有珠圆玉润之感。 D.会议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张校长就教育改革发表讲话,并称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孔之见, 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日,湖南临武县警方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后做出结论:该县万水乡妇女黄茹 兰因家庭纠纷捆绑 3 名子女投水身亡。 B.今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 民找到了实现民富国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C.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员赶赴温州指导事故救援、善 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并同时成立了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指挥部。 D.财政综合部门要围绕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为中心,加强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和 政策研究,支持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4.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同时,舰体会携带某种拖曳式发音器在水中发出巨大的声响。 ②在这两根电缆通上电以后,就会在水中形成强大的电磁场。 ③各国军队在水中扫雷的方式基本大同小异。 ④除了大家熟悉的切割扫雷法之外,扫雷艇还用电磁和音响这两种扫雷方式。 ⑤沉底雷和浮雷的引信接收到这些磁场和声场信息后,就会自动上浮引爆。 ⑥电磁扫雷是指扫雷艇用两根长达数百米的电缆拖在舰后从需要扫雷的水面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