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嗔怪(chen)阴霾(mai)联袂(mei)流水淙淙(cong) B.皈依(gu)奶酪(ldo)窠臼(chdo)恪守不渝(ke) C.檄文(xi)谙熟 奇葩(pa)引吭高唱(kang) D.粗犷( guang)黜免 毗邻(p1)栎阳雨金(shuo) 解析B、窠臼ke,C、引吭高歌hang,D、栎阳雨金l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逸暑气 烟蔼 呼天抢地 B.委屈谛听 付帐 百无聊赖 C.应酬甘霖 忖度 沸反盈天 D.寒喧神采 诡秘 五脏六腑 解析A项蔼一霭:B项帐一账:D项喧一暄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已经把低碳经济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并一直为实 现控制温室气体的自主行动 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农村人口进城就会形成大量住房需求,然而目前城市高昂的房价会使他们望而却步, 因此多数需要通过体系来解决。 (3)建设和谐学术环境,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 大力加强科 协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科协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A.目的保证机会 B.目标保障契机 C.目的保障契机 D.目标保证机会 解析(1)中“实现”与“目的”不能搭配,应选择“目标”(2)保障:保护(生命、财产、 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依据语境 应选择“保障”。(3)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转化。机会:恰好的时候 时机。依据语境,应选择“契机”。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一定技能或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大学生正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而缺乏一技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 4》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嗔.怪(chēn) 阴霾.(mái) 联袂.(mèi) 流水淙.淙(cóng) B.皈.依(guī) 奶酪.(lào) 窠.臼(cháo) 恪.守不渝(kè) C.檄.文(xí) 谙.熟(ān) 奇葩.(pā) 引吭.高唱(kàng) D.粗犷.(guǎng) 黜.免(chù) 毗.邻(pí) 栎.阳雨金(shuò) 解析 B、窠.臼 kē,C、引吭.高歌 háng,D、栎.阳雨金 lì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逸 暑气 烟蔼 呼天抢地 B.委屈 谛听 付帐 百无聊赖 C.应酬 甘霖 忖度 沸反盈天 D.寒喧 神采 诡秘 五脏六腑 解析 A 项蔼-霭;B 项帐-账;D 项喧-暄。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已经把低碳经济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并一直为实 现控制温室气体的自主行动________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农村人口进城就会形成大量住房需求,然而目前城市高昂的房价会使他们望而却步, 因此多数需要通过______体系来解决。 (3)建设和谐学术环境,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________,大力加强科 协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科协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A.目的 保证 机会 B.目标 保障 契机 C.目的 保障 契机 D.目标 保证 机会 解析 (1)中“实现”与“目的”不能搭配,应选择“目标”。(2)保障:保护(生命、财产、 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依据语境, 应选择“保障”。(3)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转化。机会:恰好的时候; 时机。依据语境,应选择“契机”。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一定技能或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大学生正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而缺乏一技
之长的“半瓶醋”类大学生则备受冷遇 B.在惊心动魄、危险重重的日日夜夜,人民子弟兵设身处地,敢于拼搏,冲锋在前,奉 献人民。他们筑堤坝,排险情,送物资,救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用坚实 有力的臂膀,托起遇险群众的生命 C.大师名画总是难以逃脱被贼人觊觎的命运。近日,梵·高的作品《罂粟花》在光天化 日之下不胫而走,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 D.家长耳濡目染影响孩子处世为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当中,父母在待人处世方面, 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解析A项,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说自己表示谦虚,说 别人表示看不起别人:B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奋不顾身”;C项,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 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东西丢失”应用“不翼而飞”。“消息传播” 则用“不胫而走”;D项,耳濡目染:因经常听到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对象应该是受教育 者而不是教育者,可改为“言传身教”。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 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B.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 病”。专家指出,感冒、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C.我校这次为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 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二万余元 D.这次矿难的救援工作证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步入有力 有序、有效的轨道 解析A项搭配不当,“做好”搭配的应为“工作”;B项句式杂糅,“造成”与“诱发” 保留一个即可。C项“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有歧义 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 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仍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 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
之长的“半瓶醋 ...”类大学生则备受冷遇。 B.在惊心动魄、危险重重的日日夜夜,人民子弟兵设身处地 ....,敢于拼搏,冲锋在前,奉 献人民。他们筑堤坝,排险情,送物资,救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用坚实 有力的臂膀,托起遇险群众的生命。 C.大师名画总是难以逃脱被贼人觊觎的命运。近日,梵•高的作品《罂粟花》在光天化 日之下不胫而走 ....,价值超过 5 000 万美元。 D.家长耳濡目染 ....影响孩子处世为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当中,父母在待人处世方面, 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解析 A 项,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说自己表示谦虚,说 别人表示看不起别人;B 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奋不顾身”;C 项,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 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东西丢失”应用“不翼而飞”。“消息传播” 则用“不胫而走”;D 项,耳濡目染:因经常听到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对象应该是受教育 者而不是教育者,可改为“言传身教”。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 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B.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 病”。专家指出,感冒、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C.我校这次为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 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二万余元。 D.这次矿难的救援工作证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步入有力、 有序、有效的轨道。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做好”搭配的应为“工作”;B 项句式杂糅,“造成”与“诱发” 保留一个即可。C 项“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有歧义。 答案 D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 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仍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 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
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 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 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 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 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 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 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 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 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 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 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 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 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 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 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 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 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 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 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 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 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 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 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论语》中有“山节藻”,“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 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 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6.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从秦汉到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
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 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 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 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 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 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 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 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 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 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 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 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 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 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 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 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 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 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 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 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 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 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 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论语》中有“山节藻”,“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 形式的自由和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雕梁画栋”,是对它 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6.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从秦汉到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
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C.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解析A项中国建筑与国外的不同及古今艺术风格的一致,没有阐释实践理性精神 答案A 7.下列不属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 B.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C.宫殿宗庙有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 D.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解析A项是客观陈述各民族建筑构成 答案A 8.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 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解析A.到“庙堂”中去才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C.“逊色 筹”一说纯属于臆想;D.长城“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象征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也体现 着我们民族的实践理性。 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司马光 滂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尝为清诏使,案察冀州,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令臧污者,皆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会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 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 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 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尚书不能诘。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功曹,南阳太守成瑨以岑旺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
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C.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解析 A 项中国建筑与国外的不同及古今艺术风格的一致,没有阐释实践理性精神。 答案 A 7.下列不属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 B.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C.宫殿宗庙有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 D.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解析 A 项是客观陈述各民族建筑构成。 答案 A 8.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 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 所以不具 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解析 A.到“庙堂”中去才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C.“逊色一 筹”一说纯属于臆想;D.长城“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象征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也体现 着我们民族的实践理性。 答案 B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范 滂 司马光 滂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尝为清诏使,案察冀州,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守令臧污者,皆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会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 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 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 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尚书不能诘。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功曹,南阳太守成瑨以岑旺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
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仇。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资用为吏;滂寝 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书,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 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经 府,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 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 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范滂之徒二百余人。或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范滂 至狱,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 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陈蕃复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 策免之。 中常侍王甫就狱讯党人范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甫以次辩诘曰:“卿等更相拔举 迭为唇齿,其意如何?”滂曰:“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滂欲使善善同其清, 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 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 梏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以污简札哉 污:污垢。 B.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清:清白。 C.滂甥李颂,素无行 无:不端。 D.托以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托:委托。 解析A项中的“污”:弄脏;B项中的“清”:清明;D项中的“托”:借口、假借。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尝为清诏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使之褒善纠违 之二虫又何知 C凡坐系者,皆祭皋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暴于阶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D项都是“在”的意思,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介词。A项:动词,做/介
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仇。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资用为吏;滂寝 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书,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 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经三 府,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 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 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范滂之徒二百余人。或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范滂 至狱,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 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陈蕃复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 策免之。 中常侍王甫就狱讯党人范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甫以次辩诘曰:“卿等更相拔举, 迭为唇齿,其意如何?”滂曰:“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滂欲使善善同其清, 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 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 梏。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以污.简札哉 污:污垢。 B.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清:清白。 C.滂甥李颂,素无.行 无:不端。 D.托.以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托:委托。 解析 A 项中的“污”:弄脏;B 项中的“清”:清明;D 项中的“托”:借口、假借。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尝为.清诏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使之.褒善纠违 之.二虫又何知 C.凡坐系者.,皆祭皋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暴于.阶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 D 项都是“在”的意思,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介词。A 项:动词,做/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