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轮廓(ku0)熨贴(yun)隽永(juan)如醉如痴(ch) B.虔诚(qn)翌日(yi)铿锵(keng)亘古不变(gen) C.禁锢(gu)坍圮(ta)仓猝(c) 绚丽多采(xuan) D.粗糙(zao)蓓蕾(bei)跌宕(dng)捋着触须() 解析A、熨贴y,C、坍圮tan,D、粗糙co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舞谢歌台金戈铁马羽扇纶巾抱薪救火 B.日削月割钩心斗角鼎铛玉石锱铢必较 C.楚人一炬不遐自哀瓮中之鳖情有独钟 D.慷慨陈辞枉废心机名垂青史无动于衷 解析A项谢一榭:C项遐一暇;D项废一费,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电视、酒桌、麻将这农闲时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儿” 如今被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农村文化大院挤得“下了岗”。 B.“书是灯,给你一个世界,伴你远行……”今天上午,伴随着两位小朋友演唱的“书 的世界”的甜美歌声,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拉开了帷幕 C.一放假就是兴趣班、补习班、作业、电脑、电视粉墨登场的日子。孩子们不知道除了 这些,假期还能怎么过? D.保护文物古迹,要在能力的范围内、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文物古迹长存于世,才能 更好地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神韵。 解析B项“书的世界”应标“《》”;C项末尾的“?”应改为“。”;D项第一个“、” 应改为“,”。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电视剧《蜗居》一炮打响,不久就有《蚁居》播出,后者与前者情节类似,给观众狗 尾续貂之感。 B.现代人类面临环境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不少人怀疑倡导低碳生活只是亡羊补牢,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 4》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轮廓.(kuò) 熨.贴(yùn) 隽.永(juàn) 如醉如痴.(chī) B.虔.诚(qián) 翌.日(yì) 铿.锵(kēng)亘.古不变(gèn) C.禁锢.(gù) 坍.圮(tā) 仓猝.(cù) 绚.丽多采(xuàn) D.粗糙.(zāo) 蓓.蕾(bèi) 跌宕.(dāng) 捋.着触须(lǚ) 解析 A、熨贴 yù,C、坍圮 tān,D、粗糙 cāo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舞谢歌台 金戈铁马 羽扇纶巾 抱薪救火 B.日削月割 钩心斗角 鼎铛玉石 锱铢必较 C.楚人一炬 不遐自哀 瓮中之鳖 情有独钟 D.慷慨陈辞 枉废心机 名垂青史 无动于衷 解析 A 项谢—榭;C 项遐—暇;D 项废—费。 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电视、酒桌、麻将这农闲时雷打不动的 “老三样儿” 如今被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农村文化大院挤得“下了岗”。 B.“书是灯,给你一个世界,伴你远行……”今天上午,伴随着两位小朋友演唱的“书 的世界”的甜美歌声,第 17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拉开了帷幕。 C.一放假就是兴趣班、补习班、作业、电脑、电视粉墨登场的日子。孩子们不知道除了 这些,假期还能怎么过? D.保护文物古迹,要在能力的范围内、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文物古迹长存于世,才能 更好地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神韵。 解析 B 项“书的世界”应标“《 》”;C 项末尾的“?”应改为“。”;D 项第一个“、” 应改为“,”。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电视剧《蜗居》一炮打响,不久就有《蚁居》播出,后者与前者情节类似,给观众狗. 尾续貂 ...之感。 B.现代人类面临环境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不少人怀疑倡导低碳生活只是亡羊补牢 ....,电
影《2012》中玛雅人的预言或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C.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焕然冰释,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 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 D.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古典词语受到普遍关注,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奇词 妙语,锦心绣口;有人认为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 解析A项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 指文学作品)。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B项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 止继续受损失。不合语境。C项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该成语不能用 于“烦恼”,应改为“烟消云散”。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住建部鼓励地方开发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改变住房建设“一条腿走路”,从而 缓解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B.假劣农资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绝收甚至减产,减少农民收入,而且将严重损害农民发 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C.在王家岭煤场通风巷广场群众的含泪欢呼中,往年祭奠亡故亲人的清明节,变成了百 余名工人兄弟的“重生日”。 D.懂医学的人,都知道999%高血压都伴有微小血管的损伤,而患者吃西药虽降压快 但有严重的副作用,易引发脑中风、脑猝死,残留毒素,导致肝肾受损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一条腿走路”后加“的局面”。B项语序不当,“绝收”与“减 产”交换位置。D项语序不当,“易引发脑中风、脑猝死”放到“导致肝肾受损”之后。 答案C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 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 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 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 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 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 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
影《2012》中玛雅人的预言或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C.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焕然冰释 ....,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 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 D.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古典词语受到普遍关注,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奇词 妙语,锦心绣口 ....;有人认为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 解析 A 项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 指文学作品)。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B 项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 止继续受损失。不合语境。C 项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该成语不能用 于“烦恼”,应改为“烟消云散”。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住建部鼓励地方开发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改变住房建设“一条腿走路”,从而 缓解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B.假劣农资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绝收甚至减产,减少农民收入,而且将严重损害农民发 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C.在王家岭煤场通风巷广场群众的含泪欢呼中,往年祭奠亡故亲人的清明节,变成了百 余名工人兄弟的“重生日”。 D.懂医学的人,都知道 99.9%高血压都伴有微小血管的损伤,而患者吃西药虽降压快, 但有严重的副作用,易引发脑中风、脑猝死,残留毒素,导致肝肾受损。 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应在“一条腿走路”后加“的局面”。B 项语序不当,“绝收”与“减 产”交换位置。D 项语序不当,“易引发脑中风、脑猝死”放到“导致肝肾受损”之后。 答案 C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 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 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 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 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 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 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
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 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 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 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 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 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 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 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6.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解析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 词”的 答案D 7.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一一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答案 8.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 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 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 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 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 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 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 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 到回应。 【注】 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6.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解析 从第 4 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 词”的。 答案 D 7.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 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解析 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答案 D 8.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 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 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 个方面不断互补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 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 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 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 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 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 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 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 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 反掌,风尘洞①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 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 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 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 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 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摔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 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 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聊载于此。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洞 hong tong),弥漫无际;②媟!ie),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摔(zuo,揪或 抓之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之不可推 推:预知 B.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谢:拒绝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 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 个方面不断互补。 解析 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答案 B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伶玄叙《赵飞 燕传》,极道其姊弟一时之盛,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言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正此意 也。 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 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 咏矣。慈恩寺塔有荆叔所题一绝句,字极小而端劲,最为感人。其词曰:“汉国河山在,秦陵 草木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旨意高远,不知为何人,必唐世诗流所作也。李峤《汾 阴行》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明皇 闻之,至于泣下。杜甫《观画马图》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腾骧磊落三万 匹,皆与此图筋骨同。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 尽鸟呼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 反掌,风尘洞①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元稹《连昌宫词》云:“两京 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又云:“舞榭欹倾基尚 存,文窗窈窕纱犹绿。”“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 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凡此诸篇, 不可胜纪。 《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不唯其书太媟②,至云扬雄独 知之,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为河东都尉,捽③辱决曹班躅,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 绌伶玄无所叙录,皆恐不然。而自云:“成、哀之世,为淮南相。”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可 昭其妄也。因序次诸诗,聊载于此。 (洪迈《容斋随笔》) 【注】 ①洞(hònɡ tónɡ),弥漫无际;②媟(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严;③捽(zuó),揪或 抓之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之不可推. 推:预知。 B.雄贪名矫激,谢.不与交 谢:拒绝
C.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D.聊载于此 聊:姑且。 解析案:通“按”,考查,研求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①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多为邻里侵占 ②为长者折枝 D.①行宫门闼树宛然 ②何为其然也 解析C项均为介词,用。A项前为连词,表修饰:后为连词,表顺承。C项前为介词, 被;后为介词,对。D项前为形容词词尾;后为代词,这样。 答案B 11.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 组是()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②句没有写宫阙,④句写的不是宫阙的兴废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 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 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 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
C.案.是时淮南国绝久矣 案:案件。 D.聊.载于此 聊:姑且。 解析 案:通“按”,考查,研求。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东坡谓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①而终之以.荒田野草之悲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多为.邻里侵占 ②为.长者折枝 D.①行宫门闼树宛然. ②何为其然.也 解析 C 项均为介词,用。A 项前为连词,表修饰;后为连词,表顺承。C 项前为介词, 被;后为介词,对。D 项前为形容词词尾;后为代词,这样。 答案 B 11.以下文中所引的诗句分别编为四组,都是从宫阙兴废的角度反映朝代盛衰变化的一 组是( ) ①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②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③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④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 ⑤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闼树宛然 ⑥舞榭欹倾基尚存,文窗窈窕纱犹绿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句没有写宫阙,④句写的不是宫阙的兴废。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由苏轼的关于废兴成毁观点引出《赵飞燕传》,感叹兴盛不能永久、衰亡不 可以预知的沧桑变化。 B.宋初工部尚书杨玢的家人因旧居被邻里侵占欲上告,杨玢写诗劝告家人没有必要因此 与他人争执甚至引起诉讼。 C.作者引用大量诗句,这些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唐代兴盛和衰亡的变化,其中主要引 用了杜甫和元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