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饱和烃 第一节烯烃 烯烃的结构 烯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的烃。通式为CnH2 上杂化,FH压 2p2 sp杂化 碳原子杂化示意图 双键中的碳为sp杂化,碳原子中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另外的三个原子匹配成键, 形成三个σ键,碳中余下的一个p轨道与另一个碳中的p轨道匹配成键,形成一个π键,键 角为120°键长约为0.134nm,比碳碳单键的键长0.154mm要短一些,碳碳双键的键能为 610.9kJ·mol,比碳碳σ键键能的两倍要小一些(2×345.6kJ·mol)。从键能来看,双键 更易断裂。乙烯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与有了π键的存在,碳碳双键就不能象碳碳单键那样自由旋转。 88X8 这样含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就有可能产生顺反异构,这将在下面的内容中介绍 二、命名 普通命名法:基本原则同烷烃一样。只要把名称中的“烷”改为“烯”即可 系统命名法:同烷烃类似 (1)选主链:选含有双键的碳链作为主链 (2)编号: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3)书写:把双键中碳原子位号较小的编号写在名称“烯”的前面。 例如 HSC-C-CH=CH2HC-CH2-CH2CH-CH2-CH2-CHy 3,3-二甲基-1-丁烯 3-丙基-1-己烯 3.顺反命名 构型和构象 :由于单键可以自由旋转,使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产生不同的排列 园型:分子中个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这种排列的相互转化必须通过键的 断裂和生成 官能团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
第三章 不饱和烃 第一节 烯烃 一、 烯烃的结构 烯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的烃。通式为 CnH2n 碳原子杂化示意图 双键中的碳为 sp2 杂化,碳原子中三个 sp2 杂化轨道分别与另外的三个原子匹配成键, 形成三个σ键,碳中余下的一个 p 轨道与另一个碳中的 p 轨道匹配成键,形成一个π键,键 角为 120°键长约为 0.134nm,比碳碳单键的键长 0.154nm 要短一些,碳碳双键的键能为 610.9kJ·mol-1,比碳碳σ键键能的两倍要小一些(2×345.6 kJ·mol-1)。从键能来看,双键 更易断裂。乙烯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与有了π键的存在,碳碳双键就不能象碳碳单键那样自由旋转。 这样含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就有可能产生顺反异构,这将在下面的内容中介绍。 二、 命名 1. 普通命名法:基本原则同烷烃一样。只要把名称中的“烷”改为“烯”即可。 2. 系统命名法:同烷烃类似。 ⑴ 选主链:选含有双键的碳链作为主链; ⑵ 编号:从距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⑶ 书写:把双键中碳原子位号较小的编号写在名称“烯”的前面。 例如: 3,3-二甲基-1-丁烯 3-丙基-1-己烯 3.顺反命名 构型和构象 构象:由于单键可以自由旋转,使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产生不同的排列。 构型:分子中个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这种排列的相互转化必须通过键的 断裂和生成。 官能团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 C C H H H H C C H H H H C C H H H H 杂化 2s 2p sp 杂化 2p 2 2 2 CH 1 CH2 2 C 3 H3C 4 CH3 5 CH3 6 CH2 1 CH 2 CH 3 CH2 4 CH2 5 CH3 6 CH2 7 CH2 8 H3C 9
例如 H2C-CH-CH2-CH3 H3C-CH-CH-CH 1-丁烯 立体异构:结构相同(碳架),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不同 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的一种,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引起的,也称为几何异构。(以 后还会讲到另一种情况,环状化合物) 例如 3C、 CH3 H 顺-2-氯-2-丁烯 反-2-氯-2-丁烯 顺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为顺式异构体 反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分别在双键两侧的为反式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产生的条件:(1)分子不能自由旋转(否则将变成另外一种分子) (2)双键上同一碳上不能有相同的基团; 再例如: CHCIBr H3C—cH CH2-CI H3c 顺-2,3-二甲基1,4二氯-2-戊烯 反-1-氯-1-溴-2-丁烯 但是如果双键上四个取代基均不相同时,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例如: CH2-CH3 上例中四个基团均不相同,按照顺反异构命名的原则,应该是结构相似的若在双键的 同一侧,则为“顺式”,反之为“反式”,按照这个原则,上例应该是顺式,应命名为3-甲 氯甲基-2-氯-3-己烯。但有时很难判断那些结构相似,因此有规定了一个“Z、E”命名 4.Z、E命名法 按照次序规则,两个双键碳上次序较大的原子或基团在同一侧的称为Z型 按照次序规则,两个双键碳上次序较大的原子或基团在两侧的称为E型。 (Z:德文, Zusammen,在一起之意;E:德文, Entgegen,相反之意) 按照Z、E命名法,上面几个例子分别可以命名为: CHCIBr H3c CHa-c Z-2,3-二甲基-1,4二氯-2-戊烯E-1-氯-1-溴-2丁烯 Esse ss Z-2-氯-2-丁烯 E-2-氯-2-丁烯
例如: 1-丁烯 2-丁烯 立体异构:结构相同(碳架),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不同。 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的一种,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引起的,也称为几何异构。(以 后还会讲到另一种情况,环状化合物) 例如: CH3 C C H3C H Cl CH3 C C H3C H Cl 顺-2-氯-2-丁烯 反-2-氯-2-丁烯 顺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一侧的为顺式异构体。 反式异构体:两个相同原子或基团分别在双键两侧的为反式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产生的条件:⑴ 分子不能自由旋转(否则将变成另外一种分子); ⑵ 双键上同一碳上不能有相同的基团; 再例如: CH3 C C H3C H C CH CH2 3 Cl Cl H C C H3C H CHClBr 顺-2,3-二甲基-1,4-二氯-2-戊烯 反-1-氯-1-溴-2-丁烯 但是如果双键上四个取代基均不相同时,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例如: 上例中四个基团均不相同,按照顺反异构命名的原则,应该是结构相似的若在双键的 同一侧,则为“顺式”,反之为“反式”,按照这个原则,上例应该是顺式,应命名为 3-甲 基-4-氯甲基-2-氯-3-己烯。但有时很难判断那些结构相似,因此有规定了一个“Z、E”命名 法。 4.Z、E 命名法: 按照次序规则,两个双键碳上次序较大的原子或基团在同一侧的称为 Z 型; 按照次序规则,两个双键碳上次序较大的原子或基团在两侧的称为 E 型。 (Z:德文,Zusammen,在一起之意;E:德文,Entgegen,相反之意) 按照 Z、E 命名法,上面几个例子分别可以命名为: Z-2,3-二甲基-1,4-二氯-2-戊烯 E-1-氯-1-溴-2-丁烯 Z-2-氯-2-丁烯 E-2-氯-2-丁烯 H2C CH CH2 CH3 H3C CH CH CH3 CH3 C C H3C H C CH CH2 3 Cl Cl H C C H3C H CHClBr CH2 C C H3C H C CH CH2 3 Cl Cl CH3 10 CH3 1 C 2 C 3 H3C 4 H 5 Cl 6 CH3 1 C 2 C 3 H3C 4 H 5 Cl 6
Z、E命名法一般与顺反命名法相一致,比如上面几个例子。但也有不一致的。例如 H3c一cH2 上例按顺反命名应该为:顺-3-甲基-2-戊烯 如果按Z、E命名法应该为:E-3-甲基2-戊烯 如果分子中有两个以上双键时,并且双键的每一个碳上均有不同的两个原子或基团, 这种情况在命名时,每一个双键都要进行顺反或Z、E说明。例如: H3C H (2E,4E)-2,4己二烯 物理性质 同烷烃相似,Cl~C4为气体,高级烯烃为固体,不易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或弱极性 有机溶剂中。 (P3l页表) 四、化学性质 烯烃中的双键由一个键一个键组成,其中键易断裂,给出电子,即易受亲电试剂 的进攻。 1.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在催化剂Ni、Pt、Pd等催化剂作用下,烯烃可以与氢进行加成反应 一cH2cH2-R (2)加卤素 R-CH=CH-R+ Br2 R一cH—cHR 主要是与氯和溴的反应。氟反应太剧烈,容易发生分解反应,碘与烯烃不进行离子型 加成反应 反应一般用CC14作为溶剂,出现的现象为溴的颜色腿去。此反应反应速度快,现象 非常明显,因此常用于双键的鉴 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把乙烯和溴分别与水、氯化钠溶液、甲醇混合在一起发现有如下 反应 H,C-CH, Br,H2o- BrH-c--CHBr+BrH2C--CH2OH H,C=CH,+ Br, H2o BrHC-CH Br+ BrH, C-CH,OH+BrH2C--CH2Cl H,C=CH Br2 h3c-OH BrH, C-CH, Br+BrH2C-CH2-O-CH, 按以上的事实人们给出如下的解释:反应分两步进行
Z、E 命名法一般与顺反命名法相一致,比如上面几个例子。但也有不一致的。例如: 上例按顺反命名应该为:顺-3-甲基-2-戊烯 如果按 Z、E 命名法应该为:E-3-甲基-2-戊烯 如果分子中有两个以上双键时,并且双键的每一个碳上均有不同的两个原子或基团, 这种情况在命名时,每一个双键都要进行顺反或 Z、E 说明。例如: CH3 C C C C H H H H H3C (2E,4E)-2,4-己二烯 三、物理性质 同烷烃相似,C1~C4 为气体,高级烯烃为固体,不易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或弱极性 有机溶剂中。 (P31 页表) 四、化学性质 烯烃中的双键由一个σ键一个π键组成,其中键易断裂,给出电子,即易受亲电试剂 的进攻。 1.加成反应 ⑴ 催化加氢:在催化剂 Ni、Pt、Pd 等催化剂作用下,烯烃可以与氢进行加成反应。 ⑵ 加卤素 R CH CH R Br2 R CH CH R Br Br ' CCl ' 4 主要是与氯和溴的反应。氟反应太剧烈,容易发生分解反应,碘与烯烃不进行离子型 加成反应。 反应一般用 CCl4 作为溶剂,出现的现象为溴的颜色腿去。此反应反应速度快,现象 非常明显,因此常用于双键的鉴别。 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把乙烯和溴分别与水、氯化钠溶液、甲醇混合在一起发现有如下 反应。 H2C CH2 Br2 BrH2C CH2Br BrH2C CH2OH H2O H2C CH2 Br2 BrH2C CH2Br BrH2C CH2OH H2O Cl BrH2C CH2Cl H2C CH2 Br2 BrH2C CH2Br BrH2C CH2 O CH3 H3C OH 按以上的事实人们给出如下的解释:反应分两步进行, CH3 1 C 2 C 3 CH2 4 H3C 5 H3C 6 H 7 R CH CH R H2 R CH2 CH2 R cat '
①形成环正离子过度态:(慢) 溴翁离子 H一 ②反式加成(快) Br从背面进攻,从而得到加成产物。对于上述反应的立体分析如下 从分析可知得到同一产物 同样OH-、Cl-也可从背面进攻得到相应的产物。请自己课下自己分析。 上述反应历程即为亲电加成反应 成:亲电试剂进攻引起的加成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 亲申试剂:缺电子的试剂为亲电试剂。(邢其毅,P26) (3)加HX: 以丙烯为例 R-CH=CHz +HX R-CH?-CH2-X 历程: 一R-cH-cH3 R-CH=CH, +H H3C-CH2-CH2-x 历程 H3C-CH H3C-CH-CH3 LbeH, C-CH 汇,Hg-CH2-CH2-X 马式规则:当不对称烯烃与氯化氢加成时,氢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这一经
① 形成环正离子过度态:(慢) ② 反式加成(快) Br- 从背面进攻,从而得到加成产物。对于上述反应的立体分析如下: 从分析可知得到同一产物。 同样 OH-、Cl-也可从背面进攻得到相应的产物。请自己课下自己分析。 上述反应历程即为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亲电试剂进攻引起的加成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试剂:缺电子的试剂为亲电试剂。(邢其毅,P26) ⑶ 加 HX: 以丙烯为例: 马式规则:当不对称烯烃与氯化氢加成时,氢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这一经 + CH2 H2C Br Br Br Br CH2 CH2 Br C C H H H H Br+ 8 + a b a b C 1 C 2 Br 3 Br 4 H 5 H 6 H 7 H 8 C 1 C 2 Br 3 Br 4 H 5 H 6 H 7 H 8 CH2 CH2 Br Br + Br CH2 CH2 Br Br CH2 CH2 δ δ + Br - 溴翁离子 R CH CH2 HX R CH CH3 X R CH2 CH2 X H X + a b HX + R CH CH2 + H b a R CH CH3 X R CH2 CH2X R CH CH3 X R CH2 CH2 X X X 历程: H3C CH CH2 HX H3C CH CH3 X H3C CH2 CH2 X H X + a b HX + H3C CH CH2 + H b a H3C CH CH3 X H3C CH2 CH2X H3C CH CH3 X H3C CH2 CH2 X X X 历程: 多 少
验规律称为马式规则。 解释:烷基是给电子基团使双键中π电子云偏移,例如: OcH- 推电子作用 碳正离子:含有一个只带6个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碳氢基团,统称碳正离子。 根据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位置,可分为一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和三级碳正 离子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R1c>R1-Ct>R1-c乡>H-c 三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一级碳正离子甲基级碳正离子 (叔碳正离子 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 稳定性解释:1.烷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得碳正离子正电荷得到分散,粒子趋于稳定; 2.烷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得原来带6个电子的碳原子,趋向于8个电子。 碳正离子越稳定,就越易生成,因此上述丙烯加成反应中, CH3 CHXCH3多。 t (4)与H2O加成:产物为醇 H3C-CH-CH 多 H3C-CH=CH2+ H2o 历程:H2+ 3C-cH-cH3—H3C-CH—cl H2o Hc CH-CH H3 C-CH=CH2 H3o HaC-CH2-CHOH2 -rH3C-CH2-CH2+H30+ 符合马式规则 (5与H2SO4加成 HaC-CH=CH2 H2SO4 H.C-CH-CH. H29 硫酸氢异丙酯 符合马式规则 此反映可用于除去某些化合物中的杂质烯烃
验规律称为马式规则。 解释:烷基是给电子基团使双键中π电子云偏移,例如: 碳正离子:含有一个只带 6 个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碳氢基团,统称碳正离子。 根据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位置,可分为一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和三级碳正 离子。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三级碳正离子 二级碳正离子 一级碳正离子 甲基级碳正离子 (叔碳正离子 仲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稳定性解释:1.烷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得碳正离子正电荷得到分散,粒子趋于稳定; 2. 烷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得原来带 6 个电子的碳原子,趋向于 8 个电子。 碳正离子越稳定,就越易生成,因此上述丙烯加成反应中,CH3CHXCH3 多。 ⑷ 与 H2O 加成:产物为醇 符合马式规则。 ⑸ 与 H2SO4 加成 符合马式规则。 此反映可用于除去某些化合物中的杂质烯烃。 CH2 1 CH 2 H3C 3 CH2 1 CH 2 H3C 3 δ δ + 推电子作用 C R2 R3 R H 1 C R2 H R H 1 C H H R H 1 C H H > > > H H C H3C CH3 H C H 3 C H3C H H C H 3 C H H H C H > > 3 H3C CH CH2 H2O H3C CH CH3 OH H3C CH2 CH2 OH H3O H + a b H2O + H3C CH CH2 + b a H3C CH CH3 X H3C CH2 CH2X H3C CH CH3 OH H3C CH2 CH2 OH 历程: 多 少 H + H3O H2O H2O H3C CH CH3 OH2 H3C CH2 CH2OH2 + + H2O H2O H3O H3O a b H3C CH CH2 H2SO4 H3C CH CH3 OSO2OH + b H + H2O 1 △ H3C CH CH3 OH 硫酸氢异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