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学说模式 世代 基因型 基因型值 显性效应 加性效应 AAbb 600 0 600 (1)F1的平均基因型值比双亲 aaBB 600 0 600 的平均基因型值高200个单位 平均 600 0 600 这就是杂种优势;F2的平均 F1 AaBb 800 200 600 基因型值比F1少100个单位, F2 1 AABB 800 0 800 原因在于F1全部是杂合子, 2 AABb 800 100 700 F2中杂合子比例为75%。可 1 AAbb 600 0 600 2 AaBB 800 100 700 见,随着杂合子频率的下降, 4 AaBb 800 200 600 杂种优势将逐渐消失。(2)亲 2 Aabb 600 100 500 代、F1及F2的平均加性效应 1 aaBB 600 0 600 值都是600个单位,亲代无显 2 aaBb 600 100 500 性效应值,F1显性效应值为 1 aabb 400 0 400 200个单位,F2显性效应为 平均 700 100 600 100个单位,可见,杂种优势 来自显性效应。 A的平均显性效应=Aa-(AA+aa)/2=400 (400+200)/2=100: B的平均显性效应=Bb-(BB+bb)/2=400-
显性学说模式 世 代 基因型 基因型值 显性效应 加性效应 P AAbb 600 0 600 aaBB 600 0 600 平均 600 0 600 F1 AaBb 800 200 600 F2 1 AABB 800 0 800 2 AABb 800 100 700 1 AAbb 600 0 600 2 AaBB 800 100 700 4 AaBb 800 200 600 2 Aabb 600 100 500 1 aaBB 600 0 600 2 aaBb 600 100 500 1 aabb 400 0 400 平均 700 100 600 (1)F1的平均基因型值比双亲 的平均基因型值高200个单位, 这就是杂种优势;F2的平均 基因型值比F1少100个单位, 原因在于F1全部是杂合子, F2中杂合子比例为75%。可 见,随着杂合子频率的下降, 杂种优势将逐渐消失。(2)亲 代、F1及F2的平均加性效应 值都是600个单位,亲代无显 性效应值,F1显性效应值为 200个单位,F2显性效应为 100个单位,可见,杂种优势 来自显性效应。 A的平均显性效应=Aa-(AA+aa)/2=400- (400+200)/2=100; B的平均显性效应=Bb-(BB+bb)/2=400- (400+200)/2=100
超显性学说 超显性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来自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杂合子基因型值超 过任何纯合子。这样的杂种优势也可以叫做平衡性杂种优势,即杂合 体A1A2、A1A3等始终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因此A1、A2、A3、·.,等 基因可以以一定的频率保存于这个群体之中,成为一种平衡的多型性 而使群体蕴藏着最大的适应能力。 假定由两对基因控制。A1A1、A2A2、B1B1和B2B2四种纯合子的 基因型值各为300个单位,A1A2和B1B2的基因值各为400个单位, 均超过任何一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值。杂种优势的形成与消失情况如表
超显性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来自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杂合子基因型值超 过任何纯合子。这样的杂种优势也可以叫做平衡性杂种优势,即杂合 体A1A2、A1A3等始终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因此A1、A2、A3、.....等 基因可以以一定的频率保存于这个群体之中,成为一种平衡的多型性 而使群体蕴藏着最大的适应能力。 超显性学说 假定由两对基因控制。A1A1、A2A2、B1B1和B2B2四种纯合子的 基因型值各为300个单位,A1A2和B1B2的基因值各为400个单位, 均超过任何一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值。杂种优势的形成与消失情况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