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阳必必阴,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等,他们既相对立 又相统一,交互作用,相反相成,事物才能不断前进。 古代东夷部族的图腾也是鸟,但不是具体的鸟,而是经过理想化,之后的神鸟, 即凤凰。凤凰可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燕(与物候历法有关)、鸡(与农业生活有 关)和鹰(与超自然神力有关)融合升华而成的。今中国民间还广泛流传“丹凤 朝阳”的艺术品。其源头就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双凤朝阳象牙雕刻。 人头像骨雕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头顶部直径1.6厘米,底部 直径1厘米,面部最宽2厘米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1982年4月由陕西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在陕西西乡县何家湾新石器时代 遗发现的小型骨雕人头像,是中国迄今为止的首次发现。距今6,000余年,雕刻 五官比例准确,结构清楚,表明当时的雕刻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从头像形 象特征看,应为男性,6,000年前的陕西地区已进入父系社会,英雄崇拜风俗已 经流行。对这件作品的具体含意,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太肯定,但总体观察,应该 与男性崇拜有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跨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都是 英雄崇拜的产物。原始人用兽骨雕刻人像,可能是对狩猎生活的肯定和对猎手的
有阳必必阴,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等,他们既相对立 又相统一,交互作用,相反相成,事物才能不断前进。 古代东夷部族的图腾也是鸟,但不是具体的鸟,而是经过理想化之后的神鸟, 即凤凰。凤凰可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燕(与物候历法有关)、鸡(与农业生活有 关)和鹰(与超自然神力有关)融合升华而成的。今中国民间还广泛流传“丹凤 朝阳”的艺术品。其源头就在 7,000 年前的河姆渡双凤朝阳象牙雕刻。 人头像骨雕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 2.3 厘米;头顶部直径 1.6 厘米,底部 直径 1 厘米,面部最宽 2 厘米 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1982 年 4 月由陕西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在陕西西乡县何家湾新石器时代 遗发现的小型骨雕人头像,是中国迄今为止的首次发现。距今 6,000 余年,雕刻 五官比例准确,结构清楚,表明当时的雕刻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从头像形 象特征看,应为男性,6,000 年前的陕西地区已进入父系社会,英雄崇拜风俗已 经流行。对这件作品的具体含意,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太肯定,但总体观察,应该 与男性崇拜有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跨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都是 英雄崇拜的产物。原始人用兽骨雕刻人像,可能是对狩猎生活的肯定和对猎手的
赞美,也可能是对部落酋长的怀念。用猎获物的骨雕刻领导者的人头像,便含有 多层意义。 三、玉器 原始玉器是伴随着石器生产逐渐发展起来的,起初玉石不分,石器生产为玉 器生产提供了技术的和审美的经验。中国原始玉器大约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即距今8千年左右。黄河下游、长江下游、西辽河流域是三个主要原始玉产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日:“玉,石之美具五德者。”可见凡美石都可称为玉。 玉色沉稳,柔和温润,美而不艳,刿而不伤,扣之其声清扬远闻,因而受到人们 喜爱而产生美感。 中国原始玉器,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装饰、礼仪等四类。从中国 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观察,最早发现的是装饰玉和礼仪器。其中长江下游太湖地 区出土的玉器,具有相当的连贯性,从7干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4干多年前 的良渚文化,出土了非常丰富而精美的原始玉器,先后延续了3干年之久。太湖 地区的玉器发展规律,是由少到多,由简趋繁,由小到大,由粗到精。这一特殊 规律,也可能代表了整个原始社会玉器发展的趋势。这些随葬玉器的用途,我们 今天虽然不能一一指明,但从埋葬位置分析,大致是可以作出判断的。以江苏常 州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的墓葬发掘现场看,出土玉璧24件,制作最精最大的一件 置于墓主人腹部之上,另一件大而精者置于胸部之上,其余置于头前或脚后。出 玉琮33件,一件镯式玉琮置于头部右上方,四件方柱形玉琮置于头部正前方和 脚后,其余则置于身体四周。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玉器大多有火烧的痕迹,表 明是经过宗教仪式后才被埋入地下的。根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
赞美,也可能是对部落酋长的怀念。用猎获物的骨雕刻领导者的人头像,便含有 多层意义。 三、玉器 原始玉器是伴随着石器生产逐渐发展起来的,起初玉石不分,石器生产为玉 器生产提供了技术的和审美的经验。中国原始玉器大约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即距今 8 千年左右。黄河下游、长江下游、西辽河流域是三个主要原始玉产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具五德者。”可见凡美石都可称为玉。 玉色沉稳,柔和温润,美而不艳,刿而不伤,扣之其声清扬远闻,因而受到人们 喜爱而产生美感。 中国原始玉器,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装饰、礼仪等四类。从中国 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观察,最早发现的是装饰玉和礼仪器。其中长江下游太湖地 区出土的玉器,具有相当的连贯性,从 7 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到 4 千多年前 的良渚文化,出土了非常丰富而精美的原始玉器,先后延续了 3 千年之久。太湖 地区的玉器发展规律,是由少到多,由简趋繁,由小到大,由粗到精。这一特殊 规律,也可能代表了整个原始社会玉器发展的趋势。这些随葬玉器的用途,我们 今天虽然不能一一指明,但从埋葬位置分析,大致是可以作出判断的。以江苏常 州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的墓葬发掘现场看,出土玉璧 24 件,制作最精最大的一件 置于墓主人腹部之上,另一件大而精者置于胸部之上,其余置于头前或脚后。出 玉琮 33 件,一件镯式玉琮置于头部右上方,四件方柱形玉琮置于头部正前方和 脚后,其余则置于身体四周。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玉器大多有火烧的痕迹,表 明是经过宗教仪式后才被埋入地下的。根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
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赋予玉璧 玉琮的特定含义。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良渚人,是否已经具有类似的丧葬仪式 了?部落酋长生前掌握着礼天礼地的特权,玉璧、玉琮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死 后,人们将其随葬地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玉器生产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拣选好玉料之后要经过剖、碾、琢、 钻等多道工序。有的成器之后,还要在上面琢刻纹饰。如寺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的玉琮上面所刻的兽面纹,刻线宽仅0.1至0.2毫米,而且线条劲挺平直,器形 外方内圆,严格对称。这说明4、5干年前,太湖地区的原始人类的琢玉技术已 相当纯熟。 玉龙红山文化高26厘米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 在中国,对龙的礼拜源远流长,它是最受尊崇的灵瑞,因而,也是最常见的 艺术题材,这一件是已知最早的玉龙
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赋予玉璧、 玉琮的特定含义。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良渚人,是否已经具有类似的丧葬仪式 了?部落酋长生前掌握着礼天礼地的特权,玉璧、玉琮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死 后,人们将其随葬地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玉器生产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拣选好玉料之后要经过剖、碾、琢、 钻等多道工序。有的成器之后,还要在上面琢刻纹饰。如寺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的玉琮上面所刻的兽面纹,刻线宽仅 0.1 至 0.2 毫米,而且线条劲挺平直,器形 外方内圆,严格对称。这说明 4、5 千年前,太湖地区的原始人类的琢玉技术已 相当纯熟。 玉龙 红山文化 高 26 厘米 1971 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遗址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 在中国,对龙的礼拜源远流长,它是最受尊崇的灵瑞,因而,也是最常见的 艺术题材,这一件是已知最早的玉龙
青玉兽红山文化高15最宽处10断面最厚处4厘米辽宁省建平县出土辽 宁省博物馆藏 琮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造型、装饰远比其他器物精细考究。关于琮的起 源和用途,曾有象征地母女阴、男性祖先、织机部件等种种说法,而随着神人兽 面图像的确认,新的研究表明,它与神崇拜的关系密切,标志着良渚文化中“以 兽面神为崇拜核心的神权的出现”。而兽面的形象和在浅浮雕上施细刻的表现方 法,又显然对后世青铜器影响深远。 这件玉琮约6500克,其形体之硕大,纹饰之丰富,为已知良渚玉琮之冠, 因此,被称做“琮王
青玉兽 红山文化 高 15,最宽处 10,断面最厚处 4厘米 辽宁省建平县出土 辽 宁省博物馆藏 琮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造型、装饰远比其他器物精细考究。关于琮的起 源和用途,曾有象征地母女阴、男性祖先、织机部件等种种说法,而随着神人兽 面图像的确认,新的研究表明,它与神崇拜的关系密切,标志着良渚文化中“以 兽面神为崇拜核心的神权的出现”。而兽面的形象和在浅浮雕上施细刻的表现方 法,又显然对后世青铜器影响深远。 这件玉琮约 6500 克,其形体之硕大,纹饰之丰富,为已知良渚玉琮之冠, 因此,被称做“琮王
此琮的突出特点是图案的繁褥和线纹的纤细。据显微镜下的观测,最细的线 纹仅0.7丝米。纤细当然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但在那个时代,线纹能匀齐准确, 细逾毫发,又足以显示工艺的精良和技术的高超
此琮的突出特点是图案的繁褥和线纹的纤细。据显微镜下的观测,最细的线 纹仅 0.7 丝米。纤细当然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但在那个时代,线纹能匀齐准确, 细逾毫发,又足以显示工艺的精良和技术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