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安徽大学法学院二0一三年二月
1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安 徽 大 学 法 学 院 二 0 一三年二月
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前言)1、性质、设置目的与任务中国法制史(China legal system history)是法学学科的基础必修课,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整体折射。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可以为学习好各部门法打下基础,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对中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信心。学习该课程要具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和古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2、能力要求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其特点和规律性,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及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沿革和内容有清晰地了解,并由此掌握中国法律制度内在发展的规律性及相互影响,从而为学生学习法学理论提供背景知识,并加深对我国现行法律的理解。3、先修课程:无4、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54学时,3学分。5、选用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育、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6、教学手段:该课程适宜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可以通过布置、讲评作业及随堂测试等增强教学效果。7、考核方法:期末闭卷书面考试,满分100分,限时120分钟。8、教学进程安排表:周次学时数教学主要内容教学环节备注3学时课堂教学导论第一编礼治的初生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课堂教学学时第二章夏商法律制度组织课堂讨论
2 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前言) 1、性质、设置目的与任务 中国法制史(China legal system history)是法学学科的基础必修课,国 家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基 础课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 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整体折射。掌握中国历 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可以为学习 好各部门法打下基础,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 对中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好地领会 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信心。学习该课程要具备历史、 哲学、政治、经济和古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要求 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其特点和规 律性,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及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沿革和内容有清晰地 了解,并由此掌握中国法律制度内在发展的规律性及相互影响,从而为学生学习 法学理论提供背景知识,并加深对我国现行法律的理解。 3、先修课程:无 4、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54 学时,3 学分。 5、选用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育、全国高 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6、教学手段:该课程适宜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可以通过布置、讲评作业及随堂测试 等增强教学效果。 7、考核方法:期末闭卷书面考试,满分 100 分,限时 120 分钟。 8、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1 3 学时 导论 课堂教学 2 3 学时 第一编 礼治的初生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 第二章 夏商法律制度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3学时第一节立法概况课堂教学第二节 西周的刑事法律规范第三节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课堂教学3学时第四节西周的司法制度组织课堂讨论布置作业第二编第一次礼法之争讲评作业3学时第四章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课堂教学第五章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课堂教学第三编弃礼任法3学时第六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第四编礼法合流第七章汉代法律制度课堂教学3学时第一节汉代立法概况组织课堂讨论第二节汉律基本内容第二节汉律的基本内容(续)课堂教学组织课堂讨论3学时第三节汉代的司法制度布置作业第八章三国一南北朝的法律制度讲评作业第一节立法概况课堂教学学时第二节三国一南北朝立法内容的变化第二节 三国一南北朝立法内容的变化(续课堂教学3学时第三节三国一南北朝司法制度的组织课堂讨论变化第九章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隋代法制课堂教学3学时11第二节唐代的立法概况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教学第三节 唐律的基本内容123学时布置作业第四节唐代的司法制度组织课堂讨论第十章宋代的法律制度讲评作业第一节宋代的立法概况3学时第二节宋代法律内容的变化13课堂教学第三节宋代司法制度的变化第十一章元代法律内容的变化第十二章明代的法律制度课堂教学管一一节明代的立法概况组织课堂讨论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变化3
3 3 3 学时 第三章 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第二节 西周的刑事法律规范 课堂教学 4 3 学时 第三节 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 第四节 西周的司法制度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布置作业 5 3 学时 第二编 第一次礼法之争 第四章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讲评作业 课堂教学 6 3 学时 第三编 弃礼任法 第六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课堂教学 7 3 学时 第四编 礼法合流 第七章 汉代法律制度 第一节 汉代立法概况 第二节 汉律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8 3 学时 第二节 汉律的基本内容(续) 第三节 汉代的司法制度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布置作业 9 3 学时 第八章 三国-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第二节 三国—南北朝立法内容的 变化 讲评作业 课堂教学 10 3 学时 第二节 三国—南北朝立法内容的 变化(续) 第三节 三国—南北朝司法制度的 变化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11 3 学时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隋代法制 第二节 唐代的立法概况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12 3 学时 第三节 唐律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唐代的司法制度 课堂教学 布置作业 组织课堂讨论 13 3 学时 第十章 宋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立法概况 第二节 宋代法律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宋代司法制度的变化 第十一章 元代法律内容的变化 讲评作业 课堂教学 14 3 学时 第十二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明代的立法概况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变化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第三节明代的司法制度的变化第十三章清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代的立法概况课堂教学第二节清代法律制度变化和特点3学时组织课堂讨论第三节清代的司法制度第五编第二次礼法之争第十四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末修律概述3学时课堂教学h第二节清末修律的内容第二节清末修律的内容(续)课堂教学3学时第三节清末司法改革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教学总复习及答疑字用
4 第三节 明代的司法制度的变化 15 3 学时 第十三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清代的立法概况 第二节 清代法律制度变化和特点 第三节 清代的司法制度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16 3 学时 第五编 第二次礼法之争 第十四章 清末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清末修律概述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内容 课堂教学 17 3 学时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内容(续) 第三节 清末司法改革 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 18 3 学时 总复习及答疑 课堂教学
导 论学习目的导论是一门课程的总体简介,也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初步了解。通过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的介绍,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和思路。本章计划学时 2 学时。课程内容、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以法制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学科。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四、教学安排(纵横交叉式)纵向:以历史发展沿革为线索横向:以法学内容为区分单元五、参考资料开列相关书目和论文六、中华法系中华法系的概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中华法系的特点;二、难点中华法系的特点;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思考与练习1、何谓中华法系?其特色为何?2、为何中华法系会独具这样的特色?5
5 导 论 学习目的 导论是一门课程的总体简介,也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初步了解。通过对中国法 制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的介绍,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和思路。本章计 划学时 2 学时。 课程内容 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 以法制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 学科。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安排(纵横交叉式) 纵向:以历史发展沿革为线索 横向:以法学内容为区分单元 五、参考资料 开列相关书目和论文 六、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的概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中华法系的特点; 二、难点 中华法系的特点;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思考与练习 1、何谓中华法系?其特色为何? 2、为何中华法系会独具这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