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1新闻两则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 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在他 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 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 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予·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 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査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 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1 新闻两则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 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在他 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 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 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 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 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 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 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课时要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溃退(kui)要塞(sai)阻遏(e)锐不可当(dang)歼灭(jian) 2.解释词义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单行标 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 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 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 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 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晨发 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1.读准字音。 溃.退( kuì ) 要塞.( sài ) 阻遏.( è ) 锐不可当.(dāng ) 歼.灭( jiān ) 2.解释词义。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单行标 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 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 1 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 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 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课文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整体把握课文 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 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 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 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 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 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 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35 万人渡过三 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35 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 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 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合作探究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 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值巩固提升 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 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 (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 (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 (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主体:从“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 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已渡过 30 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 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 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 课时要点 课后反思 巩固提升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合作探究 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 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 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 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 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 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 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 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 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 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 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 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 日夜起”和“21 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 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 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 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 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