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一般表现是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 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例如1920、 1923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19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 价指数则为100亿。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 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得糖了。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社会处在战争或政治变革的特殊时期, 政府不得以大量印制钞票方式弥补开支时才会发生。中国1948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 钞票曾形成过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程度,许多商品物价1天之内能翻一倍。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价值贬值超过万倍. 中国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 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 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 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 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 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 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 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 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 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 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 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 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亿元的天文数 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 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 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 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 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 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 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 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 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 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 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 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 急剧下泻,上海9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
德国: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一般表现是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 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例如 1920、 1923 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 1922 年 1 月的物价指数为 1,那么 1923 年 11 月的物 价指数则为 100 亿。如果一个人在 1922 年初持有 3 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 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得糖了。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社会处在战争或政治变革的特殊时期, 政府不得以大量印制钞票方式弥补开支时才会发生。中国 1948 1949 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 钞票曾形成过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程度,许多商品物价 1 天之内能翻一倍。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价值贬值超过万倍。 中国: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结束时, 法币的发行额是 5,569 亿 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 年版,第 60 页。),比 1937 年 6 月的 14.1 亿元增加了 392 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 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 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 1 万亿元大关,达 10,319 亿元,与 8 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 年底更增至 37,261 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 年 12 月高达 331,885 亿元,在 1946 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 8 倍;1948 年 8 月 21 日,竟高达 6,636,946 亿元之巨,短短的 8 个月里增加了 19 倍, ""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 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 1∶300 万的比例收 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 年 8 月 19 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 0.22217 公 分,发行总限额为 20 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 年 12 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 达 83.2 亿元,超过限额 4 倍多,1949 年 1 月,再增加至 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 10.4 倍,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 679,458 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 33,972 倍,如果以 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 2,038,374,000,000 亿元的天文数 字, 相当于 1937 年 6 月的 144,565,531,900 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 100 元额到 1 万元、 10 万元,最后竟出现 50 万元、100 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 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 10 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 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7 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 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 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 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 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 年 8 月, 上海的物价正处 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 8,640,000(1937 年 1~6 月=100,下同)。8 月中旬,日 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 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 急剧下泻,上海 9 月的物价指数较 8 月下跌 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 1,400 万元跌至 230
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 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较上年涨6.7倍:黄 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 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 猛,特别是2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 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 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 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 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 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 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 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 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 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 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 风潮,″"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 济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 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 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 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 物价己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 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 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 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 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 年只能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 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 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 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 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 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 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 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万元, 跌幅达 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 2/3。但是, 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 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 月已达 88,544,比 9 月上涨 5 倍。 步入 1946 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 月物价指数为 681,600, 较上年涨 6.7 倍;黄 金每 10 两市价从 731,374 元涨到 3,164,680 元,上涨 3.33 倍;美元从 1,390 元涨至 7,600 元,上涨 4.47 倍;大米每石从 7,625 元涨至 62,333 元,上涨 7.17 倍。1947 年物价涨势更 猛,特别是 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 6 次大涨风, 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 10,063,000, 比上年上涨 13.76 倍。至 1948 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 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 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 态势。至 8 月 19 日,物价指数已达 564,570,000,比 1947 年底上涨了 55.1 倍。 1948 年 8 月 19 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 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 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8 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 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 3-10 倍。10 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 甚 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 2/3~3/ 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 万匹棉布只剩 1/5。据估计, 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 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 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 风潮, ""一天达 27 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 济通讯》,1948 年 10 月。)。强制执行了 70 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 月 1 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 月中旬,米 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 20 元 9 角,一度突破了 2,000 元大关,上涨近 100 倍。其他各类物品 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 20 多倍。11 月物价指数比 10 月上涨 675%。1949 年 2 月以后上海的 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 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 月米价最 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 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 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 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 1937 年可以买 2 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 1945 年只能买 2 个鸡蛋,1946 年只能买 1/6 块固本肥皂,1947 年只可买 1 只煤球,1948 年 8 月 19 日只能买 0.002416 两大米(每斤 16 两),1949 年 5 月只能买 1 粒米的千分之 2.45。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 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 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 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 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 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 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作者:贺水金(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6-2223:45:32发布)阅读1660次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 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 (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页。),另外一次 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 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 升为36,366×10[1l。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 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 米尔顿·弗里德曼及 Laidler和 Parkin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 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 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 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 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Laidler和 Parkin 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页。)。综合 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 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 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 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 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 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 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 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 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 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 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 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 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 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竞出现50万元、100万元 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 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 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作者:贺水金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 2004-6-22 23:45:32 发布) 阅读 1660 次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1923 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 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 出版社,1984 年版,第 64 页。),价格指数由 1922 年 1 月的 100 上升到 1923 年 11 月的 10[13] (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74 页。),另外一次 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 年 5 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 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 2,038,374,000,000 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 1937 年 6 月的 100,上 升为 36,366 × 10[11]。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 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 米尔顿·弗里德曼及 Laidler 和 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 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 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66 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 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 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 28、111 页。)。Laidler 和 Parkin 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11 页。)。综合 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 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国民党政府 1945~1949 年的恶性通货 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结束时, 法币的发行额是 5,569 亿元(注: 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 年版,第 60 页。),比 1937 年 6 月的 14.1 亿元增加了 392 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 大巫。1945 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 1 万亿元大关,达 10,319 亿元,与 8 月相比,几乎翻 了一番;1946 年底更增至 37,261 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 年 12 月高达 331,885 亿元,在 1946 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 8 倍;1948 年 8 月 21 日,竟高达 6,636,946 亿元之巨, 短短的 8 个月里增加了 19 倍, "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 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 1∶300 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 年 8 月 19 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 0.22217 公分,发行总限额为 20 亿元。 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 年 12 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 83.2 亿元,超过限额 4 倍多, 1949 年 1 月,再增加至 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 10.4 倍,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 679,458 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 33,972 倍,如果以 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 法币,则数量高达 2,038,374,000,000 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 1937年 6 月的 144,565,531,900 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 100 元额到 1 万元、10 万元,最后竟出现 50 万元、100 万元一 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 法币已流通 10 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7 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 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
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 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 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 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日本投降 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 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 泻,上海9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 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 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 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 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元涨至62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 是2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涨势一 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比上年 上涨13.76倍。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 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 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 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 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 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 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 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 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一天达27 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 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 弃限价。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 元9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 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 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 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 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 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 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 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 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 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増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 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 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 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 年 8 月, 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 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 8,640,000(1937 年 1~6 月=100,下同)。8 月中旬,日本投降 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 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 泻,上海 9 月的物价指数较 8 月下跌 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 1,400 万元跌至 230 万元, 跌幅达 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 2/3。但是, 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 月以后, 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 月已达 88,544,比 9 月上涨 5 倍。 步入 1946 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 月物价指数为 681,600, 较上年涨 6.7 倍;黄金每 10 两市价从 731,374 元涨到 3,164,680 元,上涨 3.33 倍;美元从 1,390 元涨至 7,600 元,上 涨 4.47 倍;大米每石从 7,625 元涨至 62,333 元,上涨 7.17 倍。1947 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 是 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 6 次大涨风, 涨势一 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 10,063,000,比上年 上涨 13.76 倍。至 1948 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 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 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 至 8 月 19 日,物价指数已达 564,570,000,比 1947 年底上涨了 55.1 倍。 1948 年 8 月 19 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 "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 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8 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 上涨约 3-10 倍。10 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 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 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 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 货被抢购一空,150 万匹棉布只剩 1/5。据估计, 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 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 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 27 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 年 10 月。)。强制执行了 70 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 月 1 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 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 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 20 元 9 角,一度突破了 2,000 元大关,上涨近 100 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 20 多倍。11 月物价指数比 10 月上涨 675%。1949 年 2 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 狂上涨的状态,4、5 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 月米价最高每石 3 亿元以上,金价 每 10 两 430 亿元,美元 8,000 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 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 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 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 元法币 1937 年可以买 2 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 1945 年只能 买 2 个鸡蛋,1946 年只能买 1/6 块固本肥皂,1947 年只可买 1 只煤球,1948 年 8 月 19 日只能买 0.002416 两大米(每斤 16 两),1949 年 5 月只能买 1 粒米的千分之 2.45。这简直 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 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 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 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 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 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 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 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 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问题在于 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 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 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 但还能应付。1936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 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 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 从1月到5月8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 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平衡财政的可 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 1946-1948年政府赤字、银行垫款和钞票增发 单位:百万元法币 年份 赤字 银行对政府垫款 钞票增发额 4,697,802 4,697,802 2,694,200 1947 年 29,329512 29.329.512 29,462,400 1948年1~7月434,565,612434,565,612 41,573,700 资料来源: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第110页。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 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 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η1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 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945年9月28日,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 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 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 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 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 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 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 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 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问题在于 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 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 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 但还能应付。1936 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 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 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 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 从 1 月到 5 月……税收只 2 亿 5 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 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平衡财政的可 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 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 表: 1946-1948 年政府赤字、银行垫款和钞票增发 单位:百万元法币 年份 赤字 银行对政府垫款 钞票增发额 1946 年 4,697,802 4,697,802 2,694,200 1947 年 29,329,512 29,329,512 29,462,400 1948 年 1~7 月 434,565,612 434,565,612 341, 573,700 资料来源: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第 110 页。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 600 万盎司,美元 9 亿元,接收的 敌伪产业折合法币 10 万亿元, 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 5569 亿元的 20 倍。此外,还有美国 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 20 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年版,第 71 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 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 年 9 月 28 日,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 1∶ 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 50 倍,与 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 35 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