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波谱法在萜类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一)紫外光谱 共轭双烯在max215~270c2500~30000 有最大吸收; 含有,β一不饱和羰基功能团的萜类则在 入max220~250c100017500有最大吸收
第五节 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 一、波谱法在萜类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 (一) 紫外光谱 ◼ 共轭双烯在λmax215~270(ε2500~ 30000) 有最大吸收; ◼ 含有α,β-不饱和羰基功能团的萜类则在 λmax 220~250(ε10000~17500)有最大吸收
■链状萜类的共轭双键体系在Amax 217~28(81500025000处有最大吸收; 共轭双键体系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 长出现在max256-265(:2500-1000处; 当共轭双键有一个在环内时,则最大吸 收波长出现在max230~240(c13000 20000处
◼ 链状萜类的共轭双键体系在λmax 217~228(ε15000~25000)处有最大吸收; ◼ 共轭双键体系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 长出现在λmax 256~265(ε2500~10000)处; ◼ 当共轭双键有一个在环内时,则最大吸 收波长出现在λmax230~240(ε13000 ~20000)处
(二)红外光谱 ■偕二甲基在max1370cm吸收峰处裂分, 出现二条吸收带;而贝壳杉烷型二萜的环 外亚甲基则通常在0max900cm1左右有最 大吸收峰。 ■在υmax1700~1800cm-间出现的强峰为羰 基的特征吸收峰,可考虑有内酯化合物存 在 ■六元环、五元环及四元环内酯羰基的吸收 波长分别在υn、1735、1770和1840cm1
(二) 红外光谱 ◼ 偕二甲基在υmax 1370 cm-1吸收峰处裂分, 出现二条吸收带;而贝壳杉烷型二萜的环 外亚甲基则通常在υmax 900 cm-1左右有最 大吸收峰。 ◼ 在υmax 1700~1800 cm-1间出现的强峰为羰 基的特征吸收峰,可考虑有内酯化合物存 在 ; ◼ 六元环、五元环及四元环内酯羰基的吸收 波长分别在υmax 1735、1770和1840 cm-1
(三)质谱 1.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除以基峰形式出现 外,一般较弱 2.在环状萜类化合物中常进行RDA裂解 ■3.在裂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分子重排裂解,尤以 麦氏重排多见 4.裂解方式受功能基的影响较大得到的裂解 峰大都主要是失去功能基的离子碎片,例如有 羟基或羟甲基存在时,多有失水或失羟甲基 甲醛等离子碎片
(三) 质谱 ◼ 1.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除以基峰形式出现 外, 一般较弱; ◼ 2. 在环状萜类化合物中常进行RDA裂解; ◼ 3. 在裂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分子重排裂解, 尤以 麦氏重排多见; ◼ 4. 裂解方式受功能基的影响较大, 得到的裂解 峰大都主要是失去功能基的离子碎片, 例如有 羟基或羟甲基存在时,多有失水或失羟甲基、 甲醛等离子碎片
二、结构鉴定实仍 ■从民间抗疟草药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中分离出 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qinghaosu, artemisinin), 无色针晶熔点156-157C,[u]b+6630(c,164 CHCI) ■高分辨质谱示分子量为282.1472,元素分析C 6372%,H7.86%,分子式CH2O5; IR:831、881、1115cml(过氧基); ■能与1mol的三苯基磷反应 质谱中有m250(M-32)的特征碎片;用 pd-CaCC 催化氢化失去1个氧原子,形成环氧化合物; ■以上信息都表明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个过氧基
二、结构鉴定实例 ◼ 从民间抗疟草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分离出 一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 无色针晶, 熔点156~157oC,[α]D +66.3o (c,1.64, CHCl3 ); ◼ 高分辨质谱示分子量为282.1472, 元素分析: C 63.72%, H 7.86%, 分子式C15H22O5; ◼ IR:831、881、1115 cm-1(过氧基); ◼ 能与1 mol.的三苯基磷反应; ◼ 质谱中有m/z 250 (M-32)的特征碎片; 用pd-CaCO3 催化氢化失去1 个氧原子, 形成环氧化合物; ◼ 以上信息都表明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个过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