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虎兕si 方炽chi崔嵬 胜食 sheng B.肇造zhao遄飞 chuan睢园sui 棨戟qI C.悚然sng巉岩chan槛菊kan吴会kudi D.踬踣bo 数罟cu 洿池w 捧袂mei 2.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国际金融风暴还未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冲击,但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 B.他现在的生意可以说是江河日下,今天来三个,明天来五个,等到哪天一个顾客都不来, 他就得关门了 C.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成功立业 得到我想要的。 D.站到山顶上往下看,会发现你所焦灼的、在意的或者首鼠两端的事情,人生的喜怒哀乐 都被万家灯火包围着 3根据下列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读诗歌常常要把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后人再读李后主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这愁的内容已不再是亡国君主之愁,而成为了陆 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成为了李清照流落南方的凄 4.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 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卫生部的《指南》指的正确与否, 一时间引起热议。请你就卫生部这一做法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萧何传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 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 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
江苏省仪征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虎兕. sì 方炽.chì 崔嵬. cuī 胜.食 shēng B. 肇.造 zhào 遄.飞 chuán 睢.园 suī 棨戟. qǐ C. 悚.然 sǒng 巉.岩 chán 槛.菊 kǎn 吴会.kuài D. 踬踣.bó 数.罟 cù 洿.池 wū 捧袂.mèi 2.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国际金融风暴还未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冲击,但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 ....的准 备。 B. 他现在的生意可以说是江河日下 ....,今天来三个,明天来五个,等到哪天一个顾客都不来, 他就得关门了。 C.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 ....,成功立业, 得到我想要的。 D. 站到山顶上往下看,会发现你所焦灼的、在意的或者首鼠两端 ....的事情,人生的喜怒哀乐 都被万家灯火包围着。 3.根据下列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 分) 读诗歌常常要把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后人再读李后主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这愁的内容已不再是亡国君主之愁,而成为了陆 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成为了李清照流落南方的凄 凉, , 。 4. 2011 年 9 月 6 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 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卫生部的《指南》指的正确与否, 一时间引起热议。请你就卫生部这一做法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萧何传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 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 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
辄以便宣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 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上与楚相 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丛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 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 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 殿,入朝不趋。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 独贏钱二也”。 陈稀反,上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稀时。”客说何曰:“君 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 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贯貸以自 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注:①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②贳貢:赊贷。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何固请,得毋行 (固:坚决) B.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兴:发动) C.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见:通“现”) D.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将:将要) 6.下列各项中,全都能说明萧何“功第一”一项的是()(3分) ①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者,以何得秦图书也③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⑤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⑥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萧何曾任秦朝官吏,任职期间对刘邦照顾有加,他不想入京为官,为此,尽管政绩突出, 他却拒绝了秦御史的好意 B.等到刘邦起兵,萧何便跟随他。攻破咸阳之时,众将看重的是金银财物,只有萧何看重 秦的文献档案,说明他目光长远 C.萧何当了丞相之后,供给军需粮食,制订法律规章制度,及时为刘邦补充军力等,为刘 邦能够在乱世生存发挥了巨大作用。 D.皇上征讨反贼黥布,多次派使者问相国该怎么做,萧何认为只要注意安抚百姓,按时发 放军饷,和平定陈稀时一样就行了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3分) (2)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3分)
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 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上与楚相 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 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 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 殿,入朝不趋。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 独赢钱二也”。 陈豨反,上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说何曰:“君 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 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②以自 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注:①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②贳貣:赊贷。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何固.请,得毋行 (固:坚决) B.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兴:发动) C.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 (见:通“现”) D.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将:将要) 6.下列各项中,全都能说明萧何“功第一”一项的是( )(3 分) ①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者,以何得秦图书也③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⑤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⑥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萧何曾任秦朝官吏,任职期间对刘邦照顾有加,他不想入京为官,为此,尽管政绩突出, 他却拒绝了秦御史的好意。 B.等到刘邦起兵,萧何便跟随他。攻破咸阳之时,众将看重的是金银财物,只有萧何看重 秦的文献档案,说明他目光长远。 C.萧何当了丞相之后,供给军需粮食,制订法律规章制度,及时为刘邦补充军力等,为刘 邦能够在乱世生存发挥了巨大作用。 D.皇上征讨反贼黥布,多次派使者问相国该怎么做,萧何认为只要注意安抚百姓,按时发 放军饷,和平定陈豨时一样就行了。 8.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3 分) (2)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3 分)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1)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分) (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分) (3)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 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李白《蜀道难》)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裏、挤压时 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 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 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 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 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 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 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 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1)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 分) (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 分) (3)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 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李白《蜀道难》)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 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 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 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 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 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 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 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 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
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 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 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 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 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 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 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 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 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 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 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 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 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 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 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 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 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 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 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 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 1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 方面?(4分) 1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13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分)
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 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 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 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 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 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 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 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 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 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 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 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 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 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 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 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 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 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 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 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 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 年第 10 期) 1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 方面?(4 分) 1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 分) 13.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 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 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历史与现实原本就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联,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所在。可是对于急 功近利的现代人而言,他们常常不懂,历史其实就是自己应该时刻守望的精神家园。如果人 们只顾眼前的物质生产、物质利益而忘记历史文化传承,就会导致道德滑坡,传统迷失。如 今的一个社会现象须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追逐新潮、时尚,物欲泛滥,人情淡薄,历史 流为“戏说”和“演义”,似乎只为娱乐而存在,文物古迹也变成为开发旅游业和增值财富 的手段。对此,我们十分感慨,因为离开了文明传承的民族必定既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又 不明了未来将要去向何处 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忽视 人文学科的后果是历史记忆的淡薄。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 流逝。尽管我们也有提倡学习历史的时候,但是当年的“革命史学”、“影射史学”影响深远 说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应当是人人信奉的原则,可是在实际上,根据政治斗争的 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却是比比皆是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 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 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 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 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 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 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互为因果的关联 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 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 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 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 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 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我认为,这个“理”是贯穿于人生、社会 各个层面的伦理之理、道理之理、理性之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 “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 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岀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 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 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 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 理念,研讨历史记忆和城市精神这样的课题,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 (摘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 15.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要“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因有哪些?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 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历史与现实原本就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联,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所在。可是对于急 功近利的现代人而言,他们常常不懂,历史其实就是自己应该时刻守望的精神家园。如果人 们只顾眼前的物质生产、物质利益而忘记历史文化传承,就会导致道德滑坡,传统迷失。如 今的一个社会现象须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追逐新潮、时尚,物欲泛滥,人情淡薄,历史 流为“戏说”和“演义”,似乎只为娱乐而存在,文物古迹也变成为开发旅游业和增值财富 的手段。对此,我们十分感慨,因为离开了文明传承的民族必定既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又 不明了未来将要去向何处。 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忽视 人文学科的后果是历史记忆的淡薄。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 流逝。尽管我们也有提倡学习历史的时候,但是当年的“革命史学”、“影射史学”影响深远。 说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应当是人人信奉的原则,可是在实际上,根据政治斗争的 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却是比比皆是。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 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 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 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 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 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 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互为因果的关联 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 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 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 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 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 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我认为,这个“理”是贯穿于人生、社会 各个层面的伦理之理、道理之理、理性之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 “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 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 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 60 周年座谈会上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 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 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 理念,研讨历史记忆和城市精神这样的课题,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 史。 (摘自 2011 年 10 月 13 日《文汇报》) 15.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要“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