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兽医微生物学是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微生物的主要生物特性基本 实验技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兽医公共卫生及畜禽传染病有关的重要病 原微生物的检验要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兽医生物制品学等课程打下必 要的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特性 2.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3,了解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及其变异性 4.掌握主要病原菌有鉴定意义的特性及检验要领。 5.厂解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基本检验程序。 (二)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以下基本技术:细菌涂抹标本片的制备、染色(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和镜检、普通 培养基的制造、热力消毒灭菌法、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沉淀反应及凝集反应 2,了解细菌生化特性检查法、细菌计数技术 3.掌握重点病原曲的分离札鉴定程序。 、教学内容与时数 (一)理论内容 绪言 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的特点。 兽医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怎样学习好这门课程。 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慨况。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和螺形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微荚膜、菌胶团)、芽胞,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 第二章细菌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营养和代谢 细菌的营养要求:水、无机盐类、碳源和氮源、气体、生长因子 二、细菌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光能异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 四、细菌的酶:酶的性质、酶的分类、细菌酶类在实践中的意义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兽医微生物学是兽医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微生物的主要生物特性基本 实验技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兽医公共卫生及畜禽传染病有关的重要病 原微生物的检验要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兽医生物制品学等课程打下必 要的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特性。 2.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3,了解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及其变异性。 4.掌握主要病原菌有鉴定意义的特性及检验要领。 5.厂解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基本检验程序。 (二)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以下基本技术:细菌涂抹标本片的制备、染色(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和镜检、普通 培养基的制造、热力消毒灭菌法、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沉淀反应及凝集反应。 2,了解细菌生化特性检查法、细菌计数技术。 3.掌握重点病原曲的分离札鉴定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时数 (一)理论内容 绪 言 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的特点。 兽医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怎样学习好这门课程。 我国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慨况。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和螺形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微荚膜、菌胶团)、芽胞,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 第二章 细菌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和代谢 —、细菌的营养要求:水、无机盐类、碳源和氮源、气体、生长因子。 二、细菌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光能异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 四、细菌的酶:酶的性质、酶的分类、细菌酶类在实践中的意义
五、细菌的呼吸:细菌呼吸的机理、细菌呼吸类型、专性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机理。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分解产物、合成产物 第二节细菌生长繁殖方式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温度、pH值、滲透压 细菌的繁殖方式 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 第三节细菌的培养特性 常用培养基的种类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 第三章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中的细菌:细茵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土壤中的病原 性细菌及土壤感染。土壤污染的细菌学指标, 、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细菌的分布,空气中病原性细菌及空气感染。 、水中的细菌:水中的细菌分布,水中的病原性细菌及传染,废水的细菌学处理,监 测水细菌学的卫生标准。 四、正常动物的细菌 五、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菌动物 第二节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有关的几个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 二、灭菌法与消毒法分类 三、常用的物理灭菌法及消毒法:热力灭菌法与消毒法、日光和紫外线的消毒作用 过滤除菌、射线和超声波的杀菌作用。 四、常用的防腐消毒剂:常用防腐消毒剂的种类及浓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第一节概述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二、毒力和毒力因素 三、传染与传染病:传染性、传染、传染病 第二节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侵袭力:细菌的毒性酶、细菌荚膜、细菌的菌毛、细菌的其它表面结构物质 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要点 第三节引起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 、病原性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病原性细菌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染途径) 三、动物机体的易感性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动物机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 明显传染:局部传染、全身传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 隐性传染
五、细菌的呼吸:细菌呼吸的机理、细菌呼吸类型、专性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机理。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分解产物、合成产物。 第二节 细菌生长繁殖方式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温度、pH 值、渗透压。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 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 第三节 细菌的培养特性 一、常用培养基的种类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 第三章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细菌:细茵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土壤中的病原 性细菌及土壤感染。土壤污染的细菌学指标。 二、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细菌的分布,空气中病原性细菌及空气感染。 三、水中的细菌:水中的细菌分布,水中的病原性细菌及传染,废水的细菌学处理,监 测水细菌学的卫生标准。 四、正常动物的细菌 五、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菌动物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 二、灭菌法与消毒法分类 三、常用的物理灭菌法及消毒法:热力灭菌法与消毒法、日光和紫外线的消毒作用, 过滤除菌、射线和超声波的杀菌作用。 四、常用的防腐消毒剂:常用防腐消毒剂的种类及浓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第一节 概述 —、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二、毒力和毒力因素 三、传染与传染病:传染性、传染、传染病 第二节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一、侵袭力:细菌的毒性酶、细菌荚膜、细菌的菌毛、细菌的其它表面结构物质。 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要点。 第三节 引起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 一、病原性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二、病原性细菌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染途径) 三、动物机体的易感性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四节 动物机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 一,明显传染: 局部传染、全身传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 二、隐性传染
、带菌(病原)现象 第五章细菌的变异性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的变异:形态的变异、荚膜的变异、芽胞的变异、鞭毛的变异 、培养性状的变异:S→R变异。 三、毒力变异 四、生化特性变异 五、耐药性变异 六、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 第二节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 、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强烈因素。 、细菌变异的应用:在诊断上的应用,预防传染病、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第六章常见的病原细菌 第一节化脓菌 、葡萄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 、链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绿脓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 第二节布氏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抗原构造、 分型、抵抗力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致病性、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査:细菌学检査、血清学检査、皮肤尘态反应检査。 第三节多杀性巴氏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肠道杆菌 ,概述 、大肠艾希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沙门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变形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 五、耶新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 第五节鼻疽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及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第六节猪丹毒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三、带菌(病原)现象 第五章 细菌的变异性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形态的变异、荚膜的变异、芽胞的变异、鞭毛的变异。 二、培养性状的变异:S→R 变异。 三、毒力变异 四、生化特性变异 五、耐药性变异 六、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 第二节 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 一、细菌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强烈因素。 二、细菌变异的应用:在诊断上的应用,预防传染病、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第六章 常见的病原细菌 第—节 化脓菌 —、葡萄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链球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绿脓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节 布氏杆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长要求及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抗原构造、 分型、抵抗力。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致病性、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皮肤尘态反应检查。 第三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肠道杆菌 一,概述 二、大肠艾希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沙门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变形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耶新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节 鼻疽杆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六节 猪丹毒杆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七节分枝杆菌 概述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节弯曲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査 第九节副溶血弧菌 、主要生特学特性 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査 第十节需氧芽胞杆菌 概述 、炭疽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蜡样芽胞杄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第十一节厌氧芽胞杆菌 、腐败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第七章病毒 概念:与其它微生物的区别 第一节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与功能 二、病毒结构的对称性性: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三、病毒的生活规律 四、病毒的抵抗力: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五、病毒的致病特点与免疫特点:致病特点、免疫特点 六、噬菌体:概念、形态结构、抵抗力、作用及应用。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病毒 口蹄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二、猪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猪水疱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四、新城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五、马立克氏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六、小鹅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杏 第八章其它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衣原体 概念、特征、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第二节立克次氏体 概念、主要特性
第七节 分枝杆菌 一、概述 二、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节 弯曲杆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九节 副溶血弧菌 一、主要生特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节 需氧芽胞杆菌 一、概述 一、炭疽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蜡样芽胞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一、腐败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七章 病 毒 概念:与其它微生物的区别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与功能。 二、病毒结构的对称性性: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三、病毒的生活规律 四、病毒的抵抗力: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五、病毒的致病特点与免疫特点:致病特点、免疫特点。 六、噬菌体:概念、形态结构、抵抗力、作用及应用。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病毒 一、口蹄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猪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猪水疱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新城疫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马立克氏病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六、小鹅瘟病毒:主要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杏。 第八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衣原体 概念、特征、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 概念、主要特性
第三节放线菌 概念、牛放线菌。 第四节病原性真菌 、概述:概念、形态结构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 、主要的病原性真菌:主要产毒真菌及其毒素、几种重要的致病性真菌,侵害鱼 隆的致病性真菌。 第五节螺旋体 、概述:概念、分类 二、钩端螺旋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三、密螺旋体:猪痢疾密螺旋体、兔密螺旋体。 第六节霉形体 、概述:概念、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猪肺炎霉形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油浸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油浸镜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及保养要领 2.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和特殊构造 实验内容:油浸镜的使用,细菌形态与排列的观察,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操作并对观察的细菌形态, 构绘图。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二: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及细菌单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染色液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细菌涂抹标本的备方法及单染色法。 实验内容:常用染色液的配制(示教),细菌涂抹标本的制备及单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制片、染色、镜检并绘图。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三: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正确识别细菌的荚膜。 实验内容:细菌荚膜的雷比格尔氏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并绘图 时间分配:2学 实验四:革兰氏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并能正确识别革兰氏阴性、 阳性细菌的染色特征 实验内容: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顺序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课后绘图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学时 实验五:普通培养基的制造技术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培养基基本成分的构成。 2.了解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放线菌 概念、牛放线菌。 第四节 病原性真菌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 二、主要的病原性真菌:主要产毒真菌及其毒素、几种重要的致病性真菌,侵害鱼 隆的致病性真菌。 第五节 螺旋体 一、概述:概念、分类。 二、钩端螺旋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密螺旋体:猪痢疾密螺旋体、兔密螺旋体。 第六节 霉形体 一、概述:概念、主要生物学特性。 二、猪肺炎霉形体: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油浸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油浸镜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及保养要领。 2.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和特殊构造。 实验内容;油浸镜的使用,细菌形态与排列的观察,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操作并对观察的细菌形态, 构绘图。 时间分配;2 学时。 实验二: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及细菌单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常用染色液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掌握细菌涂抹标本的备方法及单染色法。 实验内容:常用染色液的配制(示教),细菌涂抹标本的制备及单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按实验指导内容独立制片、染色、镜检并绘图。 时间分配:2 学时。 实验三: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掌握细菌荚膜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正确识别细菌的荚膜。 实验内容:细菌荚膜的雷比格尔氏染色法。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并绘图。 时间分配:2 学时。 实验四:革兰氏染色法 目的与要求: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并能正确识别革兰氏阴性、 阳性细菌的染色特征。 实验内容: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顺序。 组织安排;教师讲解示教后,学生独立操作,课后绘图并写出实验报告。 时间分配;2 学时。 实验五:普通培养基的制造技术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培养基基本成分的构成。 2. 了解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