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30130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 总学时:50学时 编写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医学本科教学计划和中兽医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2、中兽医学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临床理论课。本课程以基础理 论研讨为基础进而研讨辩证论治,中草药及方剂,针灸,病证防治等理论与方法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和教学实习,一般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 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畜禽病症防治问题的能力并 能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为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贡献力量。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渐培养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 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针灸逐步融会贯通,力求掌握其运用规律。还要特别注意培 养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重结合临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体会, 掌握对病症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大纲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并掌握阴阳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 (三)教学要求 1、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掌握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 4、掌握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5、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1 《中兽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30130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 总学时 :5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医学本科教学计划和中兽医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2、中兽医学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临床理论课。本课程以基础理 论研讨为基础进而研讨辩证论治,中草药及方剂,针灸,病证防治等理论与方法。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和教学实习,一般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 论治”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及解决畜禽病症防治问题的能力并 能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为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贡献力量。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渐培养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 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针灸逐步融会贯通,力求掌握其运用规律。还要特别注意培 养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重结合临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体会, 掌握对病症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 阴阳五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并掌握阴阳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 (三)教学要求 1、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掌握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 4、掌握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5、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难点:阴阳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对阴阳的基本概念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2、对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仅作一般性了解,不作为重点去讲解。 第二章脏腑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五脏、六腑、脏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及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 1、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2、掌握五脏六腑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4、掌握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规律 难点: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对六腑的功能,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对气、血、津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气、血、津液的功用。 第三章经络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主要作用,经络的研究概况
2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难点:阴阳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对阴阳的基本概念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2、对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仅作一般性了解,不作为重点去讲解。 第二章 脏腑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五脏、六腑、脏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及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要求 1、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2、掌握五脏六腑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4、掌握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规律。 难点: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对六腑的功能,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对气、血、津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气、血、津液的功用。 第三章 经络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主要作用,经络的研究概况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经络的研究概况 2、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3、掌握经络的主要作用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经络的主要作用 难点:经络的组成及运行规律 教学建议 1、对经络的基本概念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经络的主要作用。 2、了解经络的研究概况,以自学为主 第四章病因与病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的病因与病理。 (二)教学内容 外感致病因素,内伤、其他致病因素,邪正消长,升降失常,阴阳失调。 (三)教学要求 1、了解外感致病因素发生规律, 2、掌握外感致病特性与特征, 3、了解内伤,其他致病因素的特点, 4、理解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六淫致病的特性与特征 难点: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 教学建 1、对病因中的内伤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外感致病的特性与特征。 2、对其他致病因素和病理过程仅作一般性了解,不作为重点去讲解 第五章中草药及方剂的基本知识
3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经络的研究概况 2、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3、掌握经络的主要作用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经络的主要作用 难点:经络的组成及运行规律 教学建议: 1、对经络的基本概念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经络的主要作用。 2、了解经络的研究概况,以自学为主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的病因与病理。 (二)教学内容 外感致病因素,内伤、其他致病因素,邪正消长,升降失常,阴阳失调。 (三)教学要求 1、了解外感致病因素发生规律, 2、掌握外感致病特性与特征, 3、了解内伤,其他致病因素的特点, 4、理解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六淫致病的特性与特征。 难点: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 教学建议: 1、对病因中的内伤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外感致病的特性与特征。 2、对其他致病因素和病理过程仅作一般性了解,不作为重点去讲解。 第五章 中草药及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药的采集、加工及贮藏、炮制、性能、配伍禁忌、剂型、剂量及用法、 化学成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方剂组成的原则及其加减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采集、加工及贮藏的方法,性能及配伍禁忌、剂型、剂量及用法,化学成分 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加减变化 (三)教学要求 1、了解中药采集、加工及贮藏、炮制的一般性知识。 2、掌握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3、对中草药化学成份作为一般性的了解。 4、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加减变化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及方剂组成的原则 难点:中药的配伍禁忌及方剂的加减变化。 教学建议 1、对采集、加工贮藏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 2、重点提示中药的配伍禁忌的原则。 3、重点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加减变化 第六章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每味中药及方剂的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解表方药、清热方药、泻下方药、消导方药、止咳化痰平喘方药、温里方药、祛湿方药、理 气方药、理血方药、收敛方药、补虚方药、平肝方药、安神开窍方药、驱虫方药、外用方药。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每味中药的科属,性味、归经用量及禁忌。 2、掌握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 3、理解方剂组成原则,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
4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药的采集、加工及贮藏、炮制、性能、配伍禁忌、剂型、剂量及用法、 化学成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方剂组成的原则及其加减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采集、加工及贮藏的方法,性能及配伍禁忌、剂型、剂量及用法,化学成分。 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加减变化。 (三)教学要求 1、了解中药采集、加工及贮藏、炮制的一般性知识。 2、掌握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3、对中草药化学成份作为一般性的了解。 4、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加减变化。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及方剂组成的原则。 难点:中药的配伍禁忌及方剂的加减变化。 教学建议: 1、对采集、加工贮藏仅作一般性了解,重点讲清楚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 2、重点提示中药的配伍禁忌的原则。 3、重点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加减变化。 第六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每味中药及方剂的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 解表方药、清热方药、泻下方药、消导方药、止咳化痰平喘方药、温里方药、祛湿方药、理 气方药、理血方药、收敛方药、补虚方药、平肝方药、安神开窍方药、驱虫方药、外用方药。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每味中药的科属,性味、归经用量及禁忌。 2、掌握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 3、理解方剂组成原则,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
4、掌握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加减变化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每味中药的功效及主治。 方剂组成的原则,功效及主治。 难点:临床用量与禁忌。 方剂的临床应用的加减变化规律 教学建议 1、对科属、产地及药理研究仅作一般性了解,以自学为主。 2、重点让学生掌握常用中药功用及主治。 3、了解方剂的药物组成,对一般性方剂仅作了解。 4、重点掌握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及主治 第七章针灸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取穴原则 (二)教学内容 针术、灸术、其他疗法,取穴的规律及方法,针灸的作用原理。 (三)教学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理解针灸在临床应用与治病原理。 3、掌握针灸的操作技术与取穴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难点:针灸的作用原理的研究与探讨。 教学建议: 1、对灸术和其他疗法学生以自学为主。 2、重点讲解针术在中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和取穴的原则。 3、对针灸原则作一般性了解 第八章常用穴位
5 4、掌握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加减变化。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每味中药的功效及主治。 方剂组成的原则,功效及主治。 难点:临床用量与禁忌。 方剂的临床应用的加减变化规律 教学建议: 1、对科属、产地及药理研究仅作一般性了解,以自学为主。 2、重点让学生掌握常用中药功用及主治。 3、了解方剂的药物组成,对一般性方剂仅作了解。 4、重点掌握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成及主治。 第七章 针灸的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取穴原则 (二)教学内容 针术、灸术、其他疗法,取穴的规律及方法,针灸的作用原理。 (三)教学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理解针灸在临床应用与治病原理。 3、掌握针灸的操作技术与取穴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难点:针灸的作用原理的研究与探讨。 教学建议: 1、对灸术和其他疗法学生以自学为主。 2、重点讲解针术在中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和取穴的原则。 3、对针灸原则作一般性了解。 第八章 常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