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唐代天王塑像 敦煌唐代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最辉煌最丰富的。题材范围虽仍如前代, 内容却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唐代菩萨进一 步女性化,形成了菩萨的典型形象。佛弟子由梵相变为汉僧模样,天王、力士从 服饰到性格也进一步汉化,一副唐代武将的派头。壁画构图不断创新,打破了北 朝“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的散点透视经营多种多样气势 磅礴的巨型经变画,开拓了意境创造的新领域。线描已经形成兰叶描笔力雄健, 富有表现力,用线注意主从、疏密、虚实、浓淡关系,以及运笔中的抑扬顿挫的 节奏韵律,加之金碧辉煌、绚烂夺目的色彩,特别是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 使菩萨、天王、弟子等形象,富有圆润、真实的立体感。人物造型极尽“穷神尽 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 言谈中展示人的内心世界,以面部、眼神、动态及人物间的关系,加之典型环境
敦煌石窟 唐代天王塑像 敦煌唐代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最辉煌最丰富的。题材范围虽仍如前代, 内容却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唐代菩萨进一 步女性化,形成了菩萨的典型形象。佛弟子由梵相变为汉僧模样,天王、力士从 服饰到性格也进一步汉化,一副唐代武将的派头。壁画构图不断创新,打破了北 朝“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的散点 透视经营多种多样气势 磅礴的巨型经变画,开拓了意境创造的新领域。线描已经形成兰叶描,笔力雄健, 富有表现力,用线注意主从、疏密、虚实、浓淡关系,以及运笔中的抑扬顿挫的 节奏韵律,加之金碧辉煌、绚烂夺目的色彩,特别是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 使菩萨、天王、弟子等形象,富有圆润、真实的立体感。人物造型极尽“穷神尽 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 言谈中展示人的内心世界,以面部、眼神、动态及人物间的关系,加之典型环境
的烘托,塑造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写实技巧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如220窟初唐壁画《维摩变》中的《帝王图》,描绘的是众臣僚簇拥帝王 缓缓行进的行列。帝王居于主位,形象高大。他头戴冕旒,着青衣朱裳,上绘日 月山川川十二章,双臂平伸,在群臣簇拥下昂首阔步前行,颇有不可一世的神态。 画面以绿、白、粉红为基本色调,惟帝王青衣朱装,形成了冷暖,浓淡、轻重的 对比,帝王形象显得十分突出。线描清晰可辨,人物衣纹用类似莼菜条的兰叶描 表现,众多人物的面部随着不同形象变换手法,运笔中有轻重疾徐、浓淡虚实之 分。这幅《帝王图》的创作年代略早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而且在构图的 规模、人物组合及运笔敷色等方面毫不逊色,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 敦煌唐代壁画 《维摩变(帝王图)》 同是人物画,103窟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与220窟的表现手法明显 不同
的烘托,塑造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写实技巧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如 220 窟初唐壁画《维摩变》中的《帝王图》,描绘的是众臣僚簇拥帝王 缓缓行进的行列。帝王居于主位,形象高大。他头戴冕旒,着青衣朱裳,上绘日 月山川十二章,双臂平伸,在群臣簇拥下昂首阔步前行,颇有不可一世的神态。 画面以绿、白、粉红为基本色调,惟帝王青衣朱装,形成了冷暖,浓淡、轻重的 对比,帝王形象显得十分突出。线描清晰可辨,人物衣纹用类似莼菜条的兰叶描 表现,众多人物的面部随着不同形象变换手法,运笔中有轻重疾徐、浓淡虚实之 分。这幅《帝王图》的创作年代略早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而且在构图的 规模、人物组合及运笔敷色等方面毫不逊色,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 敦煌唐代壁画 《维摩变(帝王图)》 同是人物画, 103 窟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与 220 窟的表现手法明显 不同
220窟以五彩晕染,华丽绚烂,而103窟用浓墨勾线,轻拂丹青,如淡彩 “吴装”。线以兰叶描,运笔疾徐、线条粗细变化却极讲究,充分体现出了中国 画以线造型的特点。 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众多的复杂构图,还是描写一两个人 的简单画面,作者都注意抓取生动感人的情节,观察细致,表现入微。 如156窟东壁晚唐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长达八米多,人物形象一 百多个。全部画面形象安排有条不紊,主次分明,节奏感很强。构图取横卷形式, 最宜表现出行行列。全图作鸟瞰,散点布局。出行图前部以鼓吹舞乐为主,占全 图总长的四分之一。画面中心部位展现给观众的是节度使的“旌节”,节度使张 议潮坐骑及其子弟亲兵卫护着统帅“信”字旗和各种用物,这是全图要表现的主 要内容,约占全图长度的二分之一。队尾有驰猎野兽者,兽马狂奔,烟尘四起。 横观全图,颇有一派”一振雄名天下知”的威武气势。 敦煌晚唐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220 窟以五彩晕染,华丽绚烂,而 103 窟用浓墨勾线,轻拂丹青,如淡彩 “吴装”。线以兰叶描,运笔疾徐、线条粗细变化却极讲究,充分体现出了中国 画以线造型的特点。 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众多的复杂构图,还是描写一两个人 的简单画面,作者都注意抓取生动感人的情节,观察细致,表现入微。 如 156 窟东壁晚唐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长达八米多,人物形象一 百多个。全部画面形象安排有条不紊,主次分明,节奏感很强。构图取横卷形式, 最宜表现出行行列。全图作鸟瞰,散点布局。出行图前部以鼓吹舞乐为主,占全 图总长的四分之一。画面中心部位展现给观众的是节度使的“旌节”,节度使张 议潮坐骑及其子弟亲兵卫护着统帅“信”字旗和各种用物,这是全图要表现的主 要内容,约占全图长度的二分之一。队尾有驰猎野兽者,兽马狂奔,烟尘四起。 横观全图,颇有一派“一振雄名天下知”的威武气势。 敦煌晚唐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敦煌晚唐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又如85窟顶南披晚唐壁画《法华经变》中的《善友品》,描写善友与其 弟恶友入海求宝,善友被恶友刺瞎双目后推入海中,为师利跋国所救。善友被救 出后在师利跋国看守果园,一日在树下弹筝,筝声委婉动听,打动了师利跋国公 主。公主问明情由,产生了爱情,以身相许,与善友结为秦晋之好。善友后又双 目复明,偕夫人回到祖国。《善友品》之《树下弹筝》描写的是善友坐在树下扶 筝弹奏,公主紧坐其对面,静听演奏的情景。画面线条简练,色彩单纯,形象感 人
敦煌晚唐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又如 85 窟顶南披晚唐壁画《法华经变》中的《善友品》,描写善友与其 弟恶友入海求宝,善友被恶友刺瞎双目后推入海中,为师利跋国所救。善友被救 出后在师利跋国看守果园,一日在树下弹筝,筝声委婉动听,打动了师利跋国公 主。公主问明情由,产生了爱情,以身相许,与善友结为秦晋之好。善友后又双 目复明,偕夫人回到祖国。《善友品》之《树下弹筝》描写的是善友坐在树下扶 筝弹奏,公主紧坐其对面,静听演奏的情景。画面线条简练,色彩单纯,形象感 人
敦煌晚唐壁画 《法华经变(善友品)》 二、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的凿建,北魏曾盛极一时,此后沉寂了一百多年,到唐代又重新活 跃起来。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造像活动一直不断,形成龙门石窟开 凿史上第二个高潮。此后,虽有零星建造,但已近尾声。 唐代窟龛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这些石窟按时间顺序自北而南排 列,最后移往伊水东岸,遍及两山。 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凿建于初唐。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 天王。此窟两尊菩萨像最为成功,神态安祥,装饰华丽,刀法细腻,在龙门唐代 造像中堪称上品
敦煌晚唐壁画 《法华经变(善友品)》 二、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的凿建,北魏曾盛极一时,此后沉寂了一百多年,到唐代又重新活 跃起来。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造像活动一直不断,形成龙门石窟开 凿史上第二个高潮。此后,虽有零星建造,但已近尾声。 唐代窟龛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这些石窟按时间顺序自北而南排 列,最后移往伊水东岸,遍及两山。 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凿建于初唐。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 天王。此窟两尊菩萨像最为成功,神态安祥,装饰华丽,刀法细腻,在龙门唐代 造像中堪称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