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紧密结合,使骨既坚硬 又有韧性。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排列,且与骨 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的 纤维相互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 ●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 胞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 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 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 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 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 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 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 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 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 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 ●破骨细胞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 径100μ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 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 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 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 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 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 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 骨基质溶解。 ●长骨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 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 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 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11 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紧密结合,使骨既坚硬 又有韧性。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排列,且与骨 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的 纤维相互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 ●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 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 胞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 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 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 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 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 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 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 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 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 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 ●破骨细胞 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 径 100μm,含有 2~50 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 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 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 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 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 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 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 骨基质溶解。 ●长骨 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骨松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 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 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 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环骨板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 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 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 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 经的通道,并含有组织液。 ●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 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30~70μm,长约0.6-2.5mm,与骨干 长轴平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 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 骨胶纤维很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 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 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骨膜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 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 又分为两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 维,又称 sharpey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 和骨原细胞。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 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 ●骨的发生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 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 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膜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 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 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 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 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 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 骨膜。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 ●软骨内成骨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 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软骨雏形的形成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
12 ●环骨板 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 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 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 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 经的通道,并含有组织液。 ●骨单位 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 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 30~70μm,长约 0.6~2.5mm,与骨干 长轴平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 4~20 层同心圆 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 骨胶纤维很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 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 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骨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 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 又分为两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 维,又称 sharpey 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 和骨原细胞。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 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 用。 ●骨的发生 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 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 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 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 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 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 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 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 骨膜。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 ●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 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软骨雏形的形成 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
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 ●软骨周骨化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 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 即改称骨外膜。骨外膜的骨原细胞不断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不断添加新的骨小梁, 使骨领逐渐增厚加长 ●软骨内骨化(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在骨领形成同时,软骨雏形中 央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该区是软骨内首先成 骨的区域,称初级骨化中心。骨外膜的血管与间充质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 进入初级骨化中心,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初级骨髓腔, 成骨细胞又贴附于残存的钙化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2)骨髓 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过渡型骨小梁不久又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初级骨髓腔 触合成一个大的次级骨髓腔。骨领外不断成骨,而骨领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 吸收,使骨干保留适当厚度的同时又不断增粗。初级骨化中心两端软骨不断生 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也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 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从软骨到骨髓腔间,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4个区域。① 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②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 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③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 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④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 (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长骨两端,出现 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前后。次级骨化中心的骨化是从中央向周围辐射 最后大部分软骨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两端变成骨骺。骨骺和骨干之间也 保留一层软骨,称生长板或骺板,此处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増殖,是长骨继续 增长的基础。到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 称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加长。最早形成的骨干由初级骨松质构成,以后变得较 致密,但其中无骨单位。大约在1岁左右,骨单位才开始形成,并不断改建。 (栾世钦) 第5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目的要求 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红骨髓的结构 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13 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 ●软骨周骨化 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 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 即改称骨外膜。骨外膜的骨原细胞不断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不断添加新的骨小梁, 使骨领逐渐增厚加长。 ●软骨内骨化 (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在骨领形成同时,软骨雏形中 央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该区是软骨内首先成 骨的区域,称初级骨化中心。骨外膜的血管与间充质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 进入初级骨化中心,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初级骨髓腔, 成骨细胞又贴附于残存的钙化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2)骨髓 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过渡型骨小梁不久又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初级骨髓腔 触合成一个大的次级骨髓腔。骨领外不断成骨,而骨领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 吸收,使骨干保留适当厚度的同时又不断增粗。初级骨化中心两端软骨不断生 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也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 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从软骨到骨髓腔间,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 4 个区域。① 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②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 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③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 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④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 (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长骨两端,出现 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前后。次级骨化中心的骨化是从中央向周围辐射, 最后大部分软骨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两端变成骨骺。骨骺和骨干之间也 保留一层软骨,称生长板或骺板,此处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是长骨继续 增长的基础。到 17~20 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 称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加长。最早形成的骨干由初级骨松质构成,以后变得较 致密,但其中无骨单位。大约在 1 岁左右,骨单位才开始形成,并不断改建。 (栾世钦) 第 5 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 目的要求 ● 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掌握红骨髓的结构 ● 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 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主要教学内容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 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 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 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 学检査(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 wright(瑞特)或 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 ●红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42×1012~5.5×1012/L;女性是3.5× 1012~5×1012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 105~135g/L。红细胞直径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 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 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 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30×1012/,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9μ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6um。红 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 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 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 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 ●网织红细胞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 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 体等细胞器即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 之一。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 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 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 表面电荷改变,结合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 细胞吞噬。 ●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L。 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 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
14 ●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二、主要教学内容 ●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 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 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 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 学检查(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 wright(瑞特)或 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 ●红细胞 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 4.2×1012~5.5×1012 /L;女性是 3.5× 1012~5×1012 /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 105~135g/L。红细胞直径 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 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 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 O2 和 CO2 的功能。 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 3.0×1012 /L,血红蛋白低于 100g/L,则为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 9μ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 6μm。红 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 ATP 供给能 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 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 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 ●网织红细胞 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 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 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1~3 天后,核糖 体等细胞器即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 之一。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 0.5%~1%,新生儿高达 3% ~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120 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 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 表面电荷改变,结合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 细胞吞噬。 ●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 4×109~10×109 /L。 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 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0%~70%。细胞呈球形,直
径10~12u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 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 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 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 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 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 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 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 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θ.5~3%。呈球形,直 径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 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 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 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 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 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呈圆球形,直径14~ 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 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 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 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 物质。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 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其细胞核圆 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 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 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参与细胞免疫,并有 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B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K细胞和NK细胞,K细胞 借助其FC受体,与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
15 径 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 2~5 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 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 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 20%,多 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 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 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 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 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 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0.5~3%。呈球形,直 径 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 2 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 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 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 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0%~1%。细胞呈球形, 直径 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 S 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 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3%~8%。呈圆球形,直径 14~ 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 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 1~5天后, 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 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 物质。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20~30%。分大、中、小三种, 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 6~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 9~ 12μm。其细胞核圆 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 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 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T 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75%,参与细胞免疫,并有 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B 淋巴细胞占总数的 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 K 细胞和 NK 细胞,K 细胞 借助其 FC 受体,与抗体的 FC 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 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