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细胞 ●血小板或称血栓细胞,正常数值为100×10~300×10°/L。是骨髓巨 核细胞脱落的小片胞质,直径2~4μm。血小板是双面凸的扁盘状,当受到刺 激时,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 周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 两套小管系统,(1)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 内容物。(2)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Ca2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 能。血小板颗粒也有两种,(1)α颗粒又称特殊颗粒,内含凝血因子,酸性水 解酶、纤维蛋白原等。(2)致密芯颗粒外包被膜,内含5-HT、ADP、ATP、Ca、 肾上腺素等。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 胶原纤维上,经一系列变化后,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并堵塞破损的血管;还可 在表面ⅣⅤ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 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 ●造血器官的演变从人胚胎时期起,曾有一些器官参与造血,出生后 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人胚第13~16天,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多能 造血干细胞。人胚第6周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继肝之后,脾也出 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红骨髓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内,胎儿和婴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 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大约5岁开始, 长骨的骨髓腔逐渐由黄骨髓代替红骨髓,其造血功能也逐渐消退,但黄骨髓中 仍保留少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 血窦构成。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 支架,其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还有造血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等。血窦内皮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分泌粘附分子固定或粘附造血干、祖细胞;也可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调节 血细胞的发生:血窦壁及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及衰 老血细胞作用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起源于卵 黄囊。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其 次在肝、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 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动员剂等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16 瘤细胞。 ●血小板 或称血栓细胞,正常数值为 100×109~300×109 /L。是骨髓巨 核细胞脱落的小片胞质,直径 2~4μm。血小板是双面凸的扁盘状,当受到刺 激时,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 周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 两套小管系统,(1)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 内容物。(2)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 Ca2 +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 能。血小板颗粒也有两种,(1)α颗粒又称特殊颗粒,内含凝血因子,酸性水 解酶、纤维蛋白原等。(2)致密芯颗粒外包被膜,内含 5-HT、ADP、ATP、Ca2 +、 肾上腺素等。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 胶原纤维上,经一系列变化后,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并堵塞破损的血管;还可 在表面 IV 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 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 ●造血器官的演变 从人胚胎时期起,曾有一些器官参与造血,出生后 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人胚第 13~16 天,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多能 造血干细胞。人胚第 6 周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 5 个月。继肝之后,脾也出 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第 4 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红骨髓 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内,胎儿和婴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 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大约 5 岁开始, 长骨的骨髓腔逐渐由黄骨髓代替红骨髓,其造血功能也逐渐消退,但黄骨髓中 仍保留少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 血窦构成。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 支架,其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还有造血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等。血窦内皮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分泌粘附分子固定或粘附造血干、祖细胞;也可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调节 血细胞的发生;血窦壁及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及衰 老血细胞作用。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起源于卵 黄囊。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 5%,其 次在肝、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 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动员剂等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此外,造血 干细胞还能分化成某些非造血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等。(4)细胞表型,造血干细胞高度表达CD34和CD90抗原 ●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 我复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 的能力,其细胞膜上存在某种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 定向分化;造血祖细胞仍有高度增殖的能力。造血祖细胞表达CD34、CD3、CD3 抗原:表达ⅢA-DR;表达各系标志抗原。造血祖细胞包括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 (CFU=GEM),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早期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单系造血 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CFU-E),在白细胞介素-3(IL-3)、干细胞 因子(SCF)和红细胞生成素(EP0)的诱导下形成红细胞集落。粒一巨噬系造 血祖细胞(CFU-GM),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IL-3的诱导下,能 形成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共用的或单独的集落。巨核系祖细胞(CFU-MK),在血小 板生成素(TP0)的诱导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淋巴系祖细胞(CFU-TL, CFU-BL),在胸腺基质细胞、L-2、LL-7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细胞集落生成 单位(CFU-TL);在骨髓基质细胞、IL-6、IL-1等诱导下,形成B细胞集落生 成单位(CFU-BL) ●造血诱导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和分化的场所。骨髓造 血微环境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与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 胞。但主要是造血基质细胞,它包括骨髓的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 胞、内皮细胞、网状细胞和载脂细胞等。它们既是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还可 通过细胞间通讯、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调控血 细胞生成。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 段和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 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粒细胞则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 呈分叶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 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至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减弱,单 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留嗜碱性;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 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 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在以上形态变化规律中,有的细胞发生,则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有鲜明的特 点,只要注意到就很容易辨认出。如红细胞胞质染色的变化,原红细胞和早幼
17 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此外,造血 干细胞还能分化成某些非造血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等。(4)细胞表型,造血干细胞高度表达 CD3 4 和 CDW90 抗原 ●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 我复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 的能力,其细胞膜上存在某种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 定向分化;造血祖细胞仍有高度增殖的能力。造血祖细胞表达 CD3 4、CD3 3、CD3 8 抗原;表达 HLA-DR;表达各系标志抗原。造血祖细胞包括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 (CFU-GEMM),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早期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单系造血 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CFU-E),在白细胞介素-3(IL-3)、干细胞 因子(SC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诱导下形成红细胞集落。粒一巨噬系造 血祖细胞(CFU-GM),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IL-3 的诱导下,能 形成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共用的或单独的集落。巨核系祖细胞(CFU-MK),在血小 板生成素(TPO)的诱导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淋巴系祖细胞(CFU-TL, CFU-BL),在胸腺基质细胞、IL-2、IL-7 存在的条件下,形成 T 细胞集落生成 单位(CFU-TL);在骨髓基质细胞、IL-6、IL-1 等诱导下,形成 B 细胞集落生 成单位(CFU-BL)。 ●造血诱导微环境 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和分化的场所。骨髓造 血微环境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与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 胞。但主要是造血基质细胞,它包括骨髓的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 胞、内皮细胞、网状细胞和载脂细胞等。它们既是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还可 通过细胞间通讯、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调控血 细胞生成。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 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 段和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 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粒细胞则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 呈分叶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 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至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减弱,单 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留嗜碱性;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 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 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在以上形态变化规律中,有的细胞发生,则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有鲜明的特 点,只要注意到就很容易辨认出。如红细胞胞质染色的变化,原红细胞和早幼
红细胞的胞质强嗜碱性,染成墨水蓝色;中幼红细胞质的血红蛋白增多,呈红 蓝间染。晩幼红细胞的胞质合成大量血红蛋白,染成红色;而且细胞核浓缩变 小,即将脱落。再如粒细胞核的变化,原粒细胞的胞核圆形,染色质呈细网状; 早幼粒细胞的胞核卵圆,染色质是粗网状;中幼粒细胞的胞核半圆形,染色质 呈网块状;晚幼粒细胞的胞核呈肾形;成熟阶段粒细胞的胞核是杆状或分叶状, 染色质呈粗块状 (栾世钦) 第6章肌肉组织 目的要求 掌握肌肉组织的特性 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肌丝的分子构筑以及心肌纤维的光、电镜 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的不同点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了解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肌肉组织的特点肌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肌细胞,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 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肌组 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 平滑肌不属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 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形,细胞核数量多, 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 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 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即周期性横纹。由于每条肌原纤维的明暗带都相 应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骨骼肌纤维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 称Ⅰ带,暗带又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 色的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构成。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 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骨骼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 构成,另外还含有横小管、肌浆网、线粒体等结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 丝沿肌纤维长轴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位于A带,中央固定于M线, 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 I带内仅有细肌丝,H带内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又有
18 红细胞的胞质强嗜碱性,染成墨水蓝色;中幼红细胞质的血红蛋白增多,呈红 蓝间染。晚幼红细胞的胞质合成大量血红蛋白,染成红色;而且细胞核浓缩变 小,即将脱落。再如粒细胞核的变化,原粒细胞的胞核圆形,染色质呈细网状; 早幼粒细胞的胞核卵圆,染色质是粗网状;中幼粒细胞的胞核半圆形,染色质 呈网块状;晚幼粒细胞的胞核呈肾形;成熟阶段粒细胞的胞核是杆状或分叶状, 染色质呈粗块状。 (栾世钦) 第 6 章 肌肉组织 一.目的要求 ● 掌握肌肉组织的特性 ● 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 ●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肌丝的分子构筑以及心肌纤维的光、电镜 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的不同点 ●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 了解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肌肉组织的特点 肌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肌细胞,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 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肌组 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 平滑肌不属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 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形,细胞核数量多, 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 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 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即周期性横纹。由于每条肌原纤维的明暗带都相 应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骨骼肌纤维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 称 I 带,暗带又称 A 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 H 带,H 带中央有一条深 色的 M 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 Z 线。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称肌节,每个肌节由 1/2I 带 + A 带 + 1/2I 带构成。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 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骨骼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 构成,另外还含有横小管、肌浆网、线粒体等结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 丝沿肌纤维长轴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位于 A 带,中央固定于 M 线, 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 Z 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止于 H 带外侧。 I 带内仅有细肌丝,H 带内仅有粗肌丝,H 带两侧的 A 带内既有粗肌丝,又有
细肌丝。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形如豆芽,分头 和杆两部分,在头和杆连接点及杆上有两处类关节结构,可以屈动。M线两侧 的肌球蛋白对称排列,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M线,头端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 肌丝表面形成横桥,肌球蛋白分子的头是ATP酶,能与ATP结合。当肌球蛋 白分子头与肌动蛋白接触时,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 屈伸运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分子单 体呈球形,许多单体相互串联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每个肌动蛋白分 子单体上都有一个可以与肌球蛋白头部相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是由较短的 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肌钙蛋 白由TnT、TnI、TnC三个球形亚单位构成,肌钙蛋白借TnT附着于原肌球蛋 白分子上,TnC能与钙离子结合,TnI则能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 直。人和哺乳动物的T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T小管分支吻 合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肌浆网是 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肌浆网沿肌纤维 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 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一种ATP 酶),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作用。 ●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目前认为,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 制是肌丝滑动原理。收缩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H带 缩窄或消失,A带长度不变,肌节缩短。其过程为:①神经冲动传至肌膜②肌 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至终池和肌浆网,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释放大量 钙离子到肌浆内③钙离子与TnC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 化,使肌动蛋白单体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迅速与肌球蛋白头相接触④肌球 蛋白分子头上的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 动,头向M线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M线⑤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 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H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收缩完毕, 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内,TnC与钙离子分离,又一个ATP分子与肌球蛋白分子 头相结合,细肌丝脱离粗肌丝并退回原处,肌节恢复原来舒张时的长度。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网。 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少数为双核。心肌纤维 连接处称闰盘,在HE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心肌纤维 也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
19 细肌丝。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形如豆芽,分头 和杆两部分,在头和杆连接点及杆上有两处类关节结构,可以屈动。M 线两侧 的肌球蛋白对称排列,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 M 线,头端朝向 Z 线并突出于粗 肌丝表面形成横桥,肌球蛋白分子的头是 ATP 酶,能与 ATP 结合。当肌球蛋 白分子头与肌动蛋白接触时,ATP 酶被激活,分解 ATP 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 屈伸运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分子单 体呈球形,许多单体相互串联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每个肌动蛋白分 子单体上都有一个可以与肌球蛋白头部相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是由较短的 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肌钙蛋 白由 TnT、TnI、TnC 三个球形亚单位构成,肌钙蛋白借 TnT 附着于原肌球蛋 白分子上,TnC 能与钙离子结合,TnI 则能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 T 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 直。人和哺乳动物的 T 小管位于 A 带和 I 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 T 小管分支吻 合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肌浆网是 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肌浆网沿肌纤维 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 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一种 ATP 酶),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作用。 ●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 目前认为,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 制是肌丝滑动原理。收缩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 A 带内滑入,I 带变窄,H 带 缩窄或消失,A 带长度不变,肌节缩短。其过程为:①神经冲动传至肌膜②肌 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至终池和肌浆网,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释放大量 钙离子到肌浆内③钙离子与 TnC 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 化,使肌动蛋白单体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迅速与肌球蛋白头相接触④肌球 蛋白分子头上的 ATP 酶被激活,分解 ATP 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 动,头向 M 线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 M 线⑤细肌丝沿粗肌丝向 A 带内滑入,I 带变窄,A 带长度不变,H 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收缩完毕, 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内,TnC 与钙离子分离,又一个 ATP 分子与肌球蛋白分子 头相结合,细肌丝脱离粗肌丝并退回原处,肌节恢复原来舒张时的长度。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网。 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少数为双核。心肌纤维 连接处称闰盘,在 HE 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心肌纤维 也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及与骨骼肌纤维的主要不同点心肌纤维也有 粗、细肌丝,它们在肌节内的排列分布与骨骼肌纤维相同,也含横小管和肌浆 网等结构,但有所不同。①粗、细肌丝形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肌原纤维不明 显,横纹不明显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肌浆网稀疏,终池扁而小,常 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③闰盘位于Z线水平,闰盘的横位部分 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平滑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平滑肌纤维 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平滑肌 纤维多成束或成层分布在内脏器官中,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平滑肌纤 维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 稀疏,邻近小凹,平滑肌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及明显的肌节结构。密斑、密体 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明显可见。密斑位于肌膜下,为细肌丝附着点, 密体位于胞质中,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 中间丝连于相邻密体中间,构成平滑肌细胞的菱形网架,起支持作用。粗、细 肌丝主要位于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二者数量之比约为1:12-30。粗肌丝由 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粗肌丝上没有M线及其两侧的光 滑部分,表面有成行排列的横桥,相邻两行横桥摆动方向相反。若干条粗、细 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利 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 (张晓丽王富武) 第7章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掌握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 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光镜、电镜结构特点 了解神经末梢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 ●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者又叫神 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 能力。后者对前者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其胞体表面有单位膜组成的细胞膜,有接受
20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及与骨骼肌纤维的主要不同点 心肌纤维也有 粗、细肌丝,它们在肌节内的排列分布与骨骼肌纤维相同,也含横小管和肌浆 网等结构,但有所不同。①粗、细肌丝形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肌原纤维不明 显,横纹不明显②横小管较粗,位于 Z 线水平,肌浆网稀疏,终池扁而小,常 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③闰盘位于 Z 线水平,闰盘的横位部分 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平滑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 平滑肌纤维 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平滑肌 纤维多成束或成层分布在内脏器官中,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平滑肌纤 维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 稀疏,邻近小凹,平滑肌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及明显的肌节结构。密斑、密体、 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明显可见。密斑位于肌膜下,为细肌丝附着点, 密体位于胞质中,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 Z 线。 中间丝连于相邻密体中间,构成平滑肌细胞的菱形网架,起支持作用。粗、细 肌丝主要位于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二者数量之比约为 1:12—30。粗肌丝由 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粗肌丝上没有 M 线及其两侧的光 滑部分,表面有成行排列的横桥,相邻两行横桥摆动方向相反。若干条粗、细 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利 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 (张晓丽 王富武) 第 7 章 神经组织 一. 目的要求 ● 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 掌握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 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 ● 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 掌握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光镜、电镜结构特点 ● 了解神经末梢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二. 主要教学内容 ●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者又叫神 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 能力。后者对前者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胞体表面有单位膜组成的细胞膜,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