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里 原理。 第七章水溶液(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水溶液的一般性质。 2.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3.熟悉稀溶液通性。 4.了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 1.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2.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3,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酸碱平衡(5学时) 敦学要求 1.了解酸碱理论发展概况 2.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值的意义,熟悉PH与H+]的相互换算, 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 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4.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pH的值计算。 教学内容 1.酸碱理论 2.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酸渡及pH值! 3.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和电离 度。 5.缓冲溶液 6.酸碱指示剂 第九章沉淀平衡(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溶度积原理及其应用; 3.掌握沉淀的生成、溶解或转化的条件及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1.溶度积原理
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里 原理。 第七章 水溶液(3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水溶液的一般性质。 2.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3.熟悉稀溶液通性。 4.了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 1.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2.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3.电解质溶液。 第八章 酸碱平衡(5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酸碱理论发展概况。 2.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 PH 值的意义,熟悉 PH 与[H+]的相互换算。 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 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4.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 pH 的值计算。 教学内容 1.酸碱理论 2.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酸度及 pH 值。 3.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和电离 度。 5.缓冲溶液。 6.酸碱指示剂。 第九章 沉淀平衡(4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溶度积原理及其应用; 3.掌握沉淀的生成、溶解或转化的条件及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1.溶度积原理;
2.沉淀与溶解 第十章电化学基础(5学时) 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 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利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 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奈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 还原反应的影响。 4.初步了解电解的原理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数的定义及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 的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 2.原电池,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利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及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根据标准状态的电池电动势求平衡常数,应用标准 电极电势应该注意的问题。 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奈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的影响;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pH 一电势 图。5.化学电源和电解。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慨念。 2.掌握配位化合物化学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于解释一些实例。 3.掌握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意义、应用及有关计算。 4.了解螯合物的特性和应用。 5.了解物质形成配位化合物前后的性质变化: 教学内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空间构型、顺反异构现像、高自旋低自旋 (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 3.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特殊稳定性 4.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应用:判断配合反应进行的方向、计算配离 子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讨论难溶盐生成或溶解的可能性。 5.配合物形成时颜色、溶解度、电极电势、酸碱性等性质变化
2.沉淀与溶解。 第十章 电化学基础(5 学时) 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 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利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 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奈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 还原反应的影响。 4.初步了解电解的原理。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数的定义及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 的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 2.原电池,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利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及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根据标准状态的电池电动势求平衡常数,应用标准 电极电势应该注意的问题。 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奈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的影响;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pH——电势 图。5.化学电源和电解。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5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掌握配位化合物化学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于解释一些实例。 3.掌握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意义、应用及有关计算。 4.了解螯合物的特性和应用。 5.了解物质形成配位化合物前后的性质变化。 教学内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空间构型、顺反异构现象、高自旋低自旋 (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 3.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特殊稳定性。 4.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应用:判断配合反应进行的方向、计算配离 子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讨论难溶盐生成或溶解的可能性。 5.配合物形成时颜色、溶解度、电极电势、酸碱性等性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