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 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 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 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 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 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绪 论(2)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 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 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 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 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 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 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 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 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 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 《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 文学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①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 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 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 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 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 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 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 作品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 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 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 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 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 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 《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 文学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 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 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 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 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 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 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 作品
绪论(3) 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 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 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 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 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 成的
绪论(3)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 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 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 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 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 成的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 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 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 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 务,人人谈西学”。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 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 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 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 务,人人谈西学” 。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