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古今字 (一)定义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例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 责,后来写作“债”;反,后 来写作“返”,返回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后来写作“债”;反,后 来写作“返 ”,返回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采—彩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的形符而成。如: 说—悦赴—讣被一披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 加改造而成。如: 食一饲大—太閒一間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 伯—霸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的形符而成。如: 说—悦 赴—讣 被—披 •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 加改造而成。如: 食—饲 大—太 閒—間 •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 伯—霸
二、异体字 (一)定义 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 例: (1)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佗,同“他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 策·齐策四》)——徧,同“遍 (3)韩厥梚定其右。(《左传·成公二年》) 僥,同“俯
二、异体字 • (一)定义 • 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 • 例: (1)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佗,同“他”。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 策·齐策四》)——徧,同“遍”。 (3)韩厥俛定其右。(《左传·成公二年》) ——俛,同“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