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属于 体系的文字。 2汉字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 是古文字阶 段,另一阶段是从 是今文字阶段。 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著作。 4六书指 5人们一般把“六书”分为“四体二用”,“四体”指 6用“广”作意符的字,其本义多与 有关,如“库”、“废”等。 7.《诗经·东山》:“制彼裳衣。”句中“制”是 的古字。 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 代的文字。 也叫正书、真书,始于汉末,一直通行到现在。 10.现代汉语以 词为主,古代汉语以 词为主 l1古今词义的演变在词义范围上有 三种情况 12从造字方法看 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有密切关系 13通假字与本字如果今音不同,那么我们读古书时,一般按其 读音来读。 14.古人把声母的代表字叫 15.一般根据韵尾的不同将古音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入声韵是指」 尾的韵,阳声韵是指 收尾的韵 16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中,“是”的词性是 17在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类型中,以 作宾语,宾语前 置的规则最为严格 1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句中介词“以”后省略的名词性宾语是 19.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大都有条件,一是疑问句中 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中 作宾语:三是“之”“是”作为标志 20.词的本义就是 21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22.在“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一句中,“侵”指_ 而“伐”是
填 空 题 1.文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属于 体系的文字。 2.汉字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 、 到 是古文字阶 段,另一阶段是从 到 是今文字阶段。 3. 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著作。 4.六书指 、 、 、 、 、 。 5.人们一般把“六书”分为“四体二用”,“四体”指 。 6.用“广”作意符的字,其本义多与 有关,如“库”、“废”等。 7.《诗经·东山》:“制彼裳衣。”句中“制”是 的古字。 8. 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是 代的文字。 9. 也叫正书、真书,始于汉末,一直通行到现在。 10.现代汉语以 词为主,古代汉语以 词为主。 11.古今词义的演变在词义范围上有 、 、 三种情况。 12.从造字方法看 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 和本义有密切关系。 13.通假字与本字如果今音不同,那么我们读古书时,一般按其 读音来读。 14.古人把声母的代表字叫 。 15.一般根据韵尾的不同将古音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入声韵是指 收 尾的韵,阳声韵是指 收尾的韵。 16.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中,“是”的词性是 。 17.在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类型中,以 作宾语,宾语前 置的规则最为严格。 1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句中介词“以”后省略的名词性宾语是 。 19.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大都有条件,一是疑问句中 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中 作宾语;三是“之”“是”作为标志。 20.词的本义就是 。 21.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 。 22.在“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一句中,“侵”指 , 而“伐”是
23通过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叫 24传统注音中,用两个字的读音合拼成一个字的方法叫 25.“相”的本义是 ,如《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26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有关指事的解释说:“指事者 上下是也。“ 27.“走”的本义为_:“城”的本义为 28毛传、郑笺的“传”与“笺”各有特定的含义,“传”是阐明经义的,“笺”是 29.《说文解字》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30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其一是以 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 31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这种古注称之为或 32在判断句“吾乃梁人也”中,“乃”的词性是 在句中作状语 3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或称《左传》)和 34我国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文言文,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 的 35古文中,谦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尊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 36古书注解的内容很丰富,包括 串讲、句读、校 勘、释事等。 37从“欠”的字,如“歌”、“吹”“歇”等,本义多与」 有关 38.《毛诗正义》的单行大字下面有双行小字,这是注解,注解中没有“笺云”字样又无小 圆圈冠首的是 39三十六字母代表了 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40.《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中假借的定义是“ 令长是也。” 41.中古四声中的上声,全浊的变成今天普通话的 42中古注音方法主要有 有时还用叶音法 43汉字书体的演变一般来说经历了 五个阶段 44把有关某部古书的名家注解汇在一起,有时再加以自己的见解,这种注解类型一般称之
23.通过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叫 。 24.传统注音中,用两个字的读音合拼成一个字的方法叫 。 25.“相”的本义是 ,如《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26.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有关指事的解释说:“指事者, ,上下是也。“ 27.“走”的本义为 ;“城”的本义为 。 28.毛传、郑笺的“传”与“笺”各有特定的含义,“传”是阐明经义的,“笺”是 。 29.《说文解字》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 30.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其一是以 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 。 31.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这种古注称之为 或 。 32.在判断句“吾乃梁人也”中,“乃”的词性是 在句中作状语。 3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或称《左传》)和 、 。 34.我国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文言文,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 的 。 35.古文中,谦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尊称往往代替了 代词。 36.古书注解的内容很丰富,包括 、 、串讲、句读、校 勘、释事等。 37.从“欠”的字,如“歌”、“吹”、“歇”等,本义多与 有关。 38. 《毛诗正义》的单行大字下面有双行小字,这是注解,注解中没有“笺云”字样又无小 圆圈冠首的是 。 39.三十六字母代表了 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40.《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中假借的定义是“ ,令长是也。” 41.中古四声中的上声,全浊的变成今天普通话的 。 42.中古注音方法主要有 、 、 、 , 有时还用叶音法。 43.汉字书体的演变一般来说经历了 、 、 、 、 五个阶段。 44.把有关某部古书的名家注解汇在一起,有时再加以自己的见解,这种注解类型一般称之 为
45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 被看作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46.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 它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 汉字的结构 47.古人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称作 48.《毛诗正义》中,单行大字下面的双行小字有时分为两部分,中间以带方括号的大“疏” 字隔开,“疏”字后的双行小字是 49.《孟子·许行》:“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句中的 是_的异体字。 50宋元人认为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可临时改读某些字的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 51.“六书”中不带任何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是 5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53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54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 表示 表示 55.在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 56.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57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58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 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59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60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61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 则表示 62.“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63.“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然”和 则”的连用。(填词性)
45.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 被看作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46.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 ,它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 汉字的结构。 47.古人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称作 。 48.《毛诗正义》中,单行大字下面的双行小字有时分为两部分,中间以带方括号的大“疏” 字隔开,“疏”字后的双行小字是 。 49.《孟子·许行》:“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句中的 是 的异体字。 50.宋元人认为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可临时改读某些字的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 。 51. “六书”中不带任何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是 、 、 。 5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53.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54.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 示 ,表示 ,表示 ,表 示 。 55. 在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 是 。 56. 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词。 57..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 58.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 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 59.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 60.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和 。 61.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 则表示 。 62. “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63.“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然”和 “则”的连用。(填词性)
64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65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66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67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 就可以构成否定判断。 68.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要表示复数时,往往在人称代词的 后面加上 表示“这些人”、“这批人”等意思 69被动句中的介词“于”的作用是 70谦称和尊称从词性来说都是 词,相当于相应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71 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72鉴于秦是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转变期,所以以秦为分界,把汉字发展分为两阶段:一是秦 以前文字,即 是秦以后文字,即 7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时期的 74.用页”(xe)作意符的字,意义都与 有关,如“颇”、“颜”、“顾”、“颈”等皆是 7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76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77从词的音节构成来看,古代汉语的 占多数,而现代汉语的 占多数。 78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分支: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 成的 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79.“春秋三传”指的是 80.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 表示 表示 81.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其中最严格的是 82.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 81.古代汉语里对代词的分类跟现代汉语一样,也分为
64.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 、 。 65.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 、 、 。 66.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 、 。 67.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 就可以构成否定判断。 68. 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要表示复数时,往往在人称代词的 后面加上 ,表示“这些人”、“这批人”等意思。 69.被动句中的介词“于”的作用是 。 70.谦称和尊称从词性来说都是 词,相当于相应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71. 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72.鉴于秦是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转变期,所以以秦为分界,把汉字发展分为两阶段:一是秦 以前文字,即 ;一是秦以后文字,即 。 7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时期的 。 74. 用“页”(xié)作意符的字,意义都与_________有关,如“颇”、“颜”、“顾”、“颈”等皆是。 7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 充当。 76.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一是 而形成的古今字。 77.从词的音节构成来看,古代汉语的 占多数,而现代汉语的 占多数。 78.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分支: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 成的 ;一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 79.“春秋三传”指的是 、 、 。 80.古代汉语常有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常见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表 示 ,表示 ,表示 ,表 示 。 81.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其中最严格的是 。 82. 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之”字和“是”字的词性是 ,它们的作用 是 。 81.古代汉语里对代词的分类跟现代汉语一样,也分为 、 、 三类
82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词 83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84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 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85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86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87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 则表示 88“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89.“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则”的连用 (填词性) 90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91我国古代从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起就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所谓的“ 92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93在古诗中,有很多后代读起来不和谐的地方,前人认为这些不和谐的字应该改读,这种 改读法后来称为 94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95即解释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解的注释体例称为 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是 96.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中,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称为 97现在所说的六书一般采用的是 的次序 的名称 98.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 和 99.一般以秦为界把汉字分为 和 两个阶段 100.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是 101.文字学家主要通过 来辨别词的本义。 102六书中讲造字法的是 ,讲用字法的 103古代汉语书面语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
82.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和敬称的词从词性上来说是 词。 83.用在主谓语之间的“之”字所起的作用是 。 84.古代汉语中要表示人称的复数时,一般在代词后面加上“等”、“属”、“辈”等来表示多 数,这些词的意义相当于 。 85.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他”的意思相当于 。 86.古代汉语中特有而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代词是 ,常见的是 和 。 87.作为副词,“尝”往往表示 ,“少”表示 ,而“稍” 则表示 。 88.“诸”字是一个合音词,用在句尾时相当于 的和音。 89.“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 “然”和 “则”的连用。 (填词性) 90.古书注释的体例总括起来有三类: 、 、 。 91.我国古代从梁顾野王所撰《玉篇》起就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所谓的“ ”。 92.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汉语的声调定为 、 、 、 。 93.在古诗中,有很多后代读起来不和谐的地方,前人认为这些不和谐的字应该改读,这种 改读法后来称为 。 94.解释文献词句的常用注解术语有 、 、 。 95.即解释原文又解释前人的注解的注释体例称为 ,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是 。 96.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中,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称为 。 97.现在所说的六书一般采用的是 的次序, 的名称。 98.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 和 。 99.一般以秦为界把汉字分为 和 两个阶段。 100.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一是 。 101.文字学家主要通过 来辨别词的本义。 102.六书中讲造字法的是 ,讲用字法的 是 。 103.古代汉语书面语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 ,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