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 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 的基础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 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2、联系的方法 (1)现代作家的相互联系 (2)与现代外国文学的联系 (3)与中国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联系 (4)与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联系 3、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
1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 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 的基础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 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 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2、联系的方法 (1)现代作家的相互联系 (2)与现代外国文学的联系 (3)与中国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联系 (4)与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联系 3、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
[课程内容]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反封建的文学;爱国的文学;开放的文学;多元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917—1927年文学革命十年(新文学的准备期) 1927-1937年左翼文学十年(新文学的丰收期) 1937—1949年抗战文学十年(新文学的调整期) 第一编1917-1927年的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学 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文学的发展 (一)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危机 2、民族生存危机 3、传统文化危机 (二)近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40-1894年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2 [课程内容] 绪 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反封建的文学;爱国的文学;开放的文学;多元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917—1927 年 文学革命十年(新文学的准备期) 1927—1937 年 左翼文学十年(新文学的丰收期) 1937—1949 年 抗战文学十年(新文学的调整期) 第一编 1917—1927 年的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学、 社会历史条件 一、近代文学的发展 (一)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危机 2、民族生存危机 3、传统文化危机 (二)近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40—1894 年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古典文学的继续 、1895-1904年戊戍变法时期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学改良运动) 3、19051916年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文学 、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林译小说;周作人、鲁迅合译之《域外小说集》;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等 人的作品;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三、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 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 (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进步思潮涌入中国。 (三)1919年“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民主、科学的高 潮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观念、理论主张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1期)及《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八事”一一白话文为文学正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年第2期) “三大主义”一一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
3 古典文学的继续 2、1895—1904 年 戊戍变法时期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学改良运动) 3、1905—1916 年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文学 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林译小说;周作人、鲁迅合译之《域外小说集》;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等 人的作品;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三、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 (一)1911 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 (二)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进步思潮涌入中国。 (三)1919 年“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民主、科学的高 潮。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观念、理论主张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 年第 1 期)及《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八事”——白话文为文学正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 年第 2 期) “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
4、鲁迅 “思想革命” (二)创作实绩 1、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作品,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以反封建为主题,形式上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2、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 白话、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旧体格律诗,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 品。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都作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包括鲁 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 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 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
4 4、鲁迅 “思想革命” (二)创作实绩 1、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作品,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以反封建为主题,形式上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2、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 白话、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旧体格律诗,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 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 品。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都作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包括鲁 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 三、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 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
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 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 影响: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1925年为界,前期有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后期有冯乃超等。 会刊:《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 主张:前期的“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后期的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 三、其它社团 (一)新月派始末及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对“格律化新诗”的 理论与创作贡献。 (二)湖畔诗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爱情诗创作 (三)浅草—一沉钟社以冯至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四)语丝社与鲁迅、周作人、废名、林语堂
5 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 阶段。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 绍钧等 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 影响: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二、创造社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1925 年为界,前期有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后期有冯乃超等。 会刊:《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 主张:前期的“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后期的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 三、其它社团 (一)新月派始末及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对“格律化新诗”的 理论与创作贡献。 (二)湖畔诗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爱情诗创作。 (三)浅草——沉钟社以冯至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四)语丝社与鲁迅、周作人、废名、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