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莽原社、未名社述略。 第四节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 二、与胡先驢、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 、与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第二章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基本情况 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创作概况 第二节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概述 (一)题材、主题:思想批判、文化反思;叛逆精神 (二)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二、《狂人日记》 (一)主题 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 人”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情 怀,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二)狂人形象 1、显在特征(迫害狂):多疑、思维混乱、语言错杂、行为乖张 2、内在实质(精神战士):清醒、勇敢、孤独、痛苦 (三)艺术创新
6 (五)莽原社、未名社述略。 第四节 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 二、与胡先驌、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第二章 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创作概况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呐喊》、《彷徨》概述 (一)题材、主题:思想批判、文化反思;叛逆精神。 (二)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二、《狂人日记》 (一)主题 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 人”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情 怀,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二)狂人形象 1、显在特征(迫害狂):多疑、思维混乱、语言错杂、行为乖张 2、内在实质(精神战士):清醒、勇敢、孤独、痛苦 (三)艺术创新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反讽。 (四)对新文学的贡献 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想 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孔乙已 (一)主题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吃人”本质;统治者(得 意的读书人)的残酷、愚昧民众的麻木对人的精神、肉体虐杀。 (二)人物形象 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及观念毒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典 型 2、看客形象:麻木 (三)艺术成就 1、咸亨酒店的概括力 2、生活片断的概括力 、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描写的作用 四、《药》 (一)主题 1、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残酷性:对革命者的肉体迫害,对民众的精神迫 害 2、民众的愚昧:“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 不知道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二)人物 1、华老栓:勤劳、自私、愚昧的民众代表
7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反讽。 (四)对新文学的贡献 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想 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三、孔乙己 (一)主题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吃人”本质;统治者(得 意的读书人)的残酷、愚昧民众的麻木对人的精神、肉体虐杀。 (二)人物形象 1、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及观念毒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典 型。 2、看客形象:麻木 (三)艺术成就 1、咸亨酒店的概括力 2、生活片断的概括力 3、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描写的作用 四、《药》 (一)主题 1、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残酷性:对革命者的肉体迫害,对民众的精神迫 害。 2、民众的愚昧:“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 不知道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二)人物 1、华老栓:勤劳、自私、愚昧的民众代表
2、康大叔:残暴、贪婪的统治者 3、夏瑜:勇敢而寂寞的先驱者 4、看客:(丁字街口看杀头的人们;茶馆里议论的茶客)麻木 (三)艺术特点 下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明线与暗线交错。景物描写暗示社会环 境,烘托人物心理。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五、《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一)主题 展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奴性人格,揭示更新、改造国民灵魂的重 要性和艰巨性 (二)人物形象:阿Q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流浪农民典型, 也是长期专制统治、压迫下扭曲国民性的集中代表。他在现实中永远处于 失败、屈辱的境地,但在内心,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 粉饰、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小者泄愤来转嫁屈辱, 求得自我满足。 (三)艺术风格 悲喜剧结合,出色的讽刺艺术。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 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并存。 六、《故乡》 (一)主题 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及观念,封建迷信对人灵魂的毒害,揭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凋蔽;寄希望于未来,表达开拓前进的愿望 (二)人物
8 2、康大叔:残暴、贪婪的统治者 3、夏瑜:勇敢而寂寞的先驱者 4、看客:(丁字街口看杀头的人们;茶馆里议论的茶客)麻木 (三)艺术特点 下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明线与暗线交错。景物描写暗示社会环 境,烘托人物心理。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五、《阿 Q 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一)主题 展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奴性人格,揭示更新、改造国民灵魂的重 要性和艰巨性。 (二)人物形象:阿 Q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流浪农民典型, 也是长期专制统治、压迫下扭曲国民性的集中代表。他在现实中永远处于 失败、屈辱的境地,但在内心,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 粉饰、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小者泄愤来转嫁屈辱, 求得自我满足。 (三)艺术风格 悲喜剧结合,出色的讽刺艺术。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 “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并存。 六、《故乡》 (一)主题 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及观念,封建迷信对人灵魂的毒害,揭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凋蔽;寄希望于未来,表达开拓前进的愿望。 (二)人物
闺土(少年一一壮年之对比及所揭示的意义) 七、《祝福》《离婚》 《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与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封建神权对穷苦妇 女造成的精神痛苦;《离婚》中爱姑的幻想与屈服,表明封建统治的“权威” 压力和人们的软弱苍白的精神实质 八、《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一)题材 “五四”知识青年的进步与局限,抗争与困窘。 (二)主题 “五四”知识青年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发动者、实践者,也是个性解放 局限性后果的承担者。中国“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 九、《肥皂》《高老夫子》 挖掘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劣。 十、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小说观;反封建的主题;外国文艺思想与民族 传统文艺观念的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技巧的 融合,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白描手法,画眼睛的手法;洗 炼、峭拔、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散文、杂文创作 、《野草》 (一)写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的“不幸”与压抑 (二)内容特色 1、意蕴丰厚 (1)典型化的意象。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颓败线的颤动》、《秋
9 闺土(少年——壮年之对比及所揭示的意义) 七、《祝福》《离婚》 《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与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封建神权对穷苦妇 女造成的精神痛苦;《离婚》中爱姑的幻想与屈服,表明封建统治的“权威” 压力和人们的软弱苍白的精神实质。 八、《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一)题材 “五四”知识青年的进步与局限,抗争与困窘。 (二)主题 “五四”知识青年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发动者、实践者,也是个性解放 局限性后果的承担者。中国“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 九、《肥皂》《高老夫子》 挖掘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劣。 十、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小说观;反封建的主题;外国文艺思想与民族 传统文艺观念的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技巧的 融合,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白描手法,画眼睛的手法;洗 炼、峭拔、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散文、杂文创作 一、《野草》 (一)写作背景:社会及个人的“不幸”与压抑 (二)内容特色 1、意蕴丰厚 (1)典型化的意象。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颓败线的颤动》、《秋
夜》 (2)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这样的战士》、《死火》 2、悲剧美 (1)追求中的忧郁美 (2)内心冲突的诀绝 (3)抗争中的悲壮美 (4)氛围中的悲凉美 (三)艺术特色 1、荒诞变形手法的广泛运用;例:《影的告别》 2、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用曲笔传达感受与思想 例:《腊叶》、《过客》、《秋夜》 3、形象的重叠,造成形象的模糊性。 例:《影的告别》、《狗的驳诘》 4、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的含蓄凝炼的语言。 例:《淡淡的血痕》、《求乞者》、《雪》 二、《朝花夕拾》 (一)内容 亲切动人,充满人情味的对自己童年、青少年生活及亲人、友人的回 忆及怀念。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范爱农》。 爱憎分明,旨在进行社会批判。例如《无常》、《二十四孝图》、《狗、 猫、鼠》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
10 夜》 (2)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这样的战士》、《死火》 2、悲剧美 (1)追求中的忧郁美 (2)内心冲突的诀绝 (3)抗争中的悲壮美 (4)氛围中的悲凉美 (三)艺术特色 1、荒诞变形手法的广泛运用;例:《影的告别》 2、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用曲笔传达感受与思想。 例:《腊叶》、《过客》、《秋夜》 3、形象的重叠,造成形象的模糊性。 例:《影的告别》、《狗的驳诘》 4、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的含蓄凝炼的语言。 例:《淡淡的血痕》、《求乞者》、《雪》 二、《朝花夕拾》 (一)内容 亲切动人,充满人情味的对自己童年、青少年生活及亲人、友人的回 忆及怀念。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范爱农》。 爱憎分明,旨在进行社会批判。例如《无常》、《二十四孝图》、《狗、 猫、鼠》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