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6 实验名称: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课时安排 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了解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的条件 实验进程: 讲解实验原理及反应方程式;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40分钟) (一)酸碱溶液的pH (30分钟) (二)同离子效应 (10分钟) (三)盐类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40分钟) 1.盐溶液的pH 2.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3.溶液酸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四)沉淀平衡与同离子效应 (10分钟) 1.沉淀平衡 2.同离子效应 (五)溶度积规则应用 (20分钟) 1.沉淀的生成 2.沉淀的溶解 3.沉淀的转化 (六)氢氧化镁溶度积的预测 (10分钟)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 6 实验名称: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课时安排 4 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了解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的条件 实验进程: 讲解实验原理及反应方程式;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40 分钟) (一)酸碱溶液的 pH (30 分钟) (二)同离子效应 (10 分钟) (三)盐类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40 分钟) 1.盐溶液的 pH 2.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3.溶液酸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四)沉淀平衡与同离子效应 (10 分钟) 1.沉淀平衡 2.同离子效应 (五)溶度积规则应用 (20 分钟) 1. 沉淀的生成 2. 沉淀的溶解 3. 沉淀的转化 (六)氢氧化镁溶度积的预测 (10 分钟)
重点:平衡移动 难点:弱电解质的相关计算 思考题: 相关的计算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用反应方程式解释
重点:平衡移动 难点:弱电解质的相关计算 思考题: 相关的计算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用反应方程式解释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7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课时安排 4学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电极电势、介质PH及反应物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观察并了解氧化态、还原浓度的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实验进程: 讲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讲解实验内容。 (40分钟) (一)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0分钟) (二)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0分钟) (三)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60分钟) 1.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2.浓度对电极电势及电动势的影响 重点: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难点:能斯特方程 思考题: 1、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哪些?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 7 实验名称: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课时安排 4 学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电极电势、介质 PH 及反应物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观察并了解氧化态、还原浓度的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实验进程: 讲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讲解实验内容。 (40 分钟) (一)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0 分钟) (二)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0 分钟) (三)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60 分钟) 1.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2.浓度对电极电势及电动势的影响 重点: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难点: 能斯特方程 思考题: 1、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哪些?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8 实验名称: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课时安排 4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有关配合物的生成及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了解配离子的稳定性和配位平衡的移动。 实验进程: 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反应方程式(40分钟) 1、配离子的生成 (20分钟) 2、铁的一些重要配合物 (20分钟) 3、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和复盐的区别(40分钟) 4、配位平衡的移动 (40分钟 重点:配位平衡 难点:配位平衡的移动 思考题: 1、配合物与复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配合物? 2、如何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解释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 8 实验名称: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课时安排 4 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有关配合物的生成及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了解配离子的稳定性和配位平衡的移动。 实验进程: 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反应方程式 (40 分钟) 1、 配离子的生成 (20 分钟) 2、铁的一些重要配合物 (20 分钟) 3、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和复盐的区别 (40 分钟) 4、配位平衡的移动 (40 分钟 重点:配位平衡 难点: 配位平衡的移动 思考题: 1、配合物与复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配合物? 2、如何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