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课时安排 2学时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4.44.5)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 的影响:农药及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 效应,土壤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修复。 2.了解:污染物的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 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机制;土壤酸碱性、氧 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及 影响因素:几种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污染防治及其修 复。 2.重点:土壤的性质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农药及难降解性有 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土壤污染防治及其修 复。 3.难点:土壤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修复。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防治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口 实验课 口 练习课口 其他口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分钟授新课:84分钟安排讨论6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口 示教口 指导 口 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口 实物☐ 挂图口音 像口 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化学系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化学系 环境化学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4.4~4.5)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 的影响;农药及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 效应,土壤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修复。 2.了解:污染物的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 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机制;土壤酸碱性、氧 化还原性及吸附性能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及 影响因素;几种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污染防治及其修 复。 2.重点:土壤的性质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农药及难降解性有 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土壤污染防治及其修 复。 3.难点:土壤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修复。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防治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 练习课□ 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 分钟 授新课:84 分钟 安排讨论 6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 示教□ 指导 □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 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化学系 环境化学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课时安排 2学时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5.15.2》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毒理学常用基本参数及概念,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三致 作用。 2.熟悉:毒理化学基本知识及剂量与响应关系。 3.了解:生物化学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半数致死浓度(剂量);协同作 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毒物 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2.重点:毒理学常用基本参数及其概念,污染物剂量与响应关系,化 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化学污染物的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 3.难点:污染物的剂量与响应关系,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口 实验课 口 练习课口 其他口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分钟授新课:84分钟安排讨论6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口 示教口 指导 口 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口 实物口 挂图口 音 像口 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化学系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课时安排 2学时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5.35.4)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耗氧有机污 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2.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5.1~5.2)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毒理学常用基本参数及概念,毒物的联合作用,毒物的三致 作用。 2.熟悉:毒理化学基本知识及剂量与响应关系。 3.了解:生物化学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半数致死浓度(剂量);协同作 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毒物 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2.重点:毒理学常用基本参数及其概念,污染物剂量与响应关系,化 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化学污染物的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 3.难点:污染物的剂量与响应关系,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 练习课□ 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 分钟 授新课:84 分钟 安排讨论 6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 示教□ 指导 □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 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化学系 环境化学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5.3~5.4)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耗氧有机污 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 2.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无机及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毒性及其生物转化。 2.重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污染物的生 物转化。 3.难点: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及其毒理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口 实验课 口 练习课口 其他口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分钟授新课:84分钟安排讨论6 分钟 布置作业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口 示教口 指导 口 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口 实物口 挂图 口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无机及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毒性及其生物转化。 2.重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的概念与机制;污染物的生 物转化。 3.难点: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及其毒理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教版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 练习课□ 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请打√):复习:0 分钟 授新课:84 分钟 安排讨论 6 分钟 布置作业 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 讨论□ 示教□ 指导 □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 模型□ 实物□ 挂图 □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 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2)掌握环境中的污染物类型、种类; (3)了解环境化学研究的范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中污染物的类别,环境化学研究的对像和范畴; 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 师生互动设计:提问:环境和化学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环境包括有哪些? 课堂练习、作业: 作业:环境中污染物有哪些?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对于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环境化学,首先应从环境与化学之间联系讲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讲环境问题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环境中污染物有 哪些,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环境化学概念,为此后所讲的内容 作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激发同学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关于课程: 1.课程性质与特点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是本专业七门主干课程之一。 2.课程目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2) 掌握环境中的污染物类型、种类; (3) 了解环境化学研究的范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中污染物的类别,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 师生互动设计:提问:环境和化学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环境包括有哪些? 课堂练习、作业: 作业:环境中污染物有哪些?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对于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环境化学,首先应从环境与化学之间联系讲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讲环境问题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环境中污染物有 哪些,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环境化学概念,为此后所讲的内容 作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激发同学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教 学 内 容: 关于课程: 1. 课程性质与特点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是本专业七门主干课程之一。 2. 课程目标
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转归与效 应,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通过期末考试。 3.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突出重点,避免与其它课程重复,讲 授与自学结合。 学法:以化学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 程及其效应为主线,学习掌握这些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4.教材与参考书: 一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最初,人们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确实,从本质上看, 大多数环境问题由环境污染引起。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来看,所谓环境 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 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中的 附加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 节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 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20世纪30~70年代发生的最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公害 是由于排放大量气体和浮尘引起的,另外三个公害是由于污染而最终引起 食物中毒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一1201一05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1~5日气温逆转,工厂排出有毒气体在近地层 积累,SO2和氟化物污染。3天后有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一周内死 亡80余人,许多家畜死亡
运用所学原理,理解和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转归与效 应,达到本专业的要求。 通过期末考试。 3. 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突出重点,避免与其它课程重复,讲 授与自学结合。 学法:以化学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 程及其效应为主线,学习掌握这些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4. 教材与参考书: 一 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最初,人们将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确实,从本质上看, 大多数环境问题由环境污染引起。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来看,所谓环境 污染,指的是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 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中的 附加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自动调 节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 值物质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20 世纪 30~70 年代发生的最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公害 是由于排放大量气体和浮尘引起的,另外三个公害是由于污染而最终引起 食物中毒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0l 一 05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1~5 日气温逆转,工厂排出有毒气体在近地层 积累,SO2和氟化物污染。3 天后有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一周内死 亡 80 余人,许多家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