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赫克,美国人 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 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 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 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 拉华大学工作。 理查德·赫克(美)》 2010年,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 化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赫克反应成为其他日后发现的众 多钯催化偶联反应的基础。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普雷格尔,奥地利著名 分析化学家,有机化合物微 量分析法创始人,1893年 毕业于格拉茨大学医学院, 1899年任该校生理化学和 医药化学助教。因发明有机 物的微量分析法而获诺贝尔 化学奖。 普雷格尔(奥地利) 1904年,普雷格尔在研究胆酸时发现,从 胆汁中只能获得少量胆酸,这促使他研究有机物 的微量分析技术。普雷格尔因发明有机物的微量 分析法而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著有《有 机微量定量分析》等。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 化学家,1955年在斯图加 特大学就读,1961年在斯 图加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65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埃 特尔担任路德维希一马克西 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 格哈德·埃特尔(德) 化学研究所所长。 埃德尔因对分子层面机制的研究而闻名,他 成功地展示了表面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他的研 究解释了臭氧层为何会被破坏,还帮助我们理解 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催化剂 的原理等。2007年度因其对表面化学的贡献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能斯特,德国物理学家, 物理化学家和化学史家。 1864年生于西普鲁士 的布里森,1887年毕业于 维尔茨堡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是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 热九学第三定律创始人,能 斯特灯的创造者。 能斯特(德) 能斯特的研究主要在热力学方面。1889年 他提出溶解压假说,从热力学导出了电极势与溶 液浓度的关系式,即电化学中著名的能斯特方程。 同年,还引入溶度积这个重要概念。他的研究成 果很多,如发明了闻名于世的白炽灯(能斯特灯)。 192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欧文·朗缪尔,美国 化学家、物理学家。1909 年至1950年在通用电器工 作,发明了氨气焊接、在 灯炮充入气体的技术,因 对表面化学的贡献获得1923 年诺贝尔化学奖。 欧文·朗缪尔(美) 朗缪尔还从分子运动论推导出单分子吸附层 理论和著名的等温式:设计了一种“表面天平”, 可以计量液面上散布的一层不溶物的表面积,并 建立了表面分子定向说:发展了电子价键的近代 理论:首次实现了人工降雨,研制出高真空的水 银扩散泵:还研究过潜水艇探测器:改进烟雾防 护屏等。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