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 第5讲语音的结构单位和音系 5.1音素、音位和音类…… (87) 5.2音节… (90) 5.3音系… (96) 第6讲汉字和汉语的研究 6.1语言的字和文字的字……… (104) 6.2《说文》和汉语的语法研究… (111) 6.3单字编码格局的解体和汉语结构的转型… (121) 第7讲字组的生成和汉语的语汇研究 7.1研究视角的选择和语汇的分类……… (132) 7.2核心字与字组的生成……… (136) 7.3字化和语汇的重新解释……… (145) 第8讲字的语法化的“阶”和汉语 语义句法的生成 8.1语法研究重心的转移和“因宇而生句”的层级划分 (158) 8.2字组的生成和字的语法化初阶… (161) 8.3字块和字的语法化次阶… (176) 8.4读(形句)和字的语法化末阶…(181) 8.5标记性的虚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研究的参照点 (189) 第9讲有定性范畴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研究 9.1有定性范畴和语法运转的“纲” …… (195) 9.2有定性范畴和汉语句式的研究…… (199) 9.3“话题一说明”和汉语句法的结构框架 … (204) 9.4有定性话题的语义特征和汉语的语序…(208) 2
目录 第10讲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和 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向 10.120世纪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向 (216) 10.2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 (221) 10.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226) 第11讲对比和结合一语言研究方法浅议 11.1材料的梳理和理论研究……… (235) 11.2对比与汉语的研究………… (237) 11.3“结合”和汉语的研究……… (242) 附录1:徐通锵教授谈语言理论研究 (252) 附录2:从语言学的中西、古今的结合中探索语言 理论研究的途径………… (266) 附录3:“字本位”理论研究综述 (296) 3
第1讲什么是语言 1.1语言和说话 1.1.1正常的人都会说话,但说话不等于语言。“用汉语 说”,“用英语说”这些说法已隐含语言与说话的区别和联系。这里 的“汉语”“英语”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而“说”就是说话。语言是 用来“说”的,一个生理上没有毛病的人每天都要说话,不是用汉语 说.就是用英语或其他语言说。会用一种语言说话,这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1.1.2语言是用来说的,但说话与语言却不是一回事儿。说 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交流思想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 式,本身不等于请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 的需要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 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抗战时期,山东的青年农民刘连仁被日军 抓到日本当劳工,后逃人北海道的山林中穴居,没有说话的需要, 因而他的语言能力也就日渐衰退而不会说话。在他穴居的第13 作,他看见一条船,想喊一声“船”求救.但舌头不听使唤,转动不 灵,喊不出“船”的音来。他意识到失去语言能力的危险,将来遇 救,也无法说明自己的米历。于是,他张嘴训练舌头的弹性,以顽 强的毅力学说话,最后才慢慢地说出:“我叫刘连,我是中国人· 山东高密县人。我是民国三十三年抓来的劳工…”刘连仁为什 么在失去语言能力之后义能说出几句简单的话来?因为他原来会 说话,失去语言能力之后还记得像我、人、中国、高密县、叫、是、劳 工…这样一些字眼儿,还记得“我叫刘连仁”中的“我”得放在 1
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 “叫”的前面,不能说成“刘连仁叫我”,等等。就是说,他还记得一 些把字组织起来造句的规则。这件事告诉我们语言写说话的联系 与区别:语言好像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 “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 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需要,人们就会丧失说话 的语言能力。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的语言,如果这种语言没有人说了,它就 会消亡。我国历史上.某些民族的语言,如鲜卑语、契丹语、女真语 等,由于说这些语言的人后来融人汉语社团,改说汉语,它们的语 言也就因为没有人说而消亡了:满族人关以后也逐渐改说汉语,现 在能说满语的人已经不多,也接近于消亡。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 要标志。 1.1.3语言与说话的这种关系告诉我们:语言存在于说话和 说出来的“话”中,而说话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便乱说。一 个人一生下来就进人一个现成的语言网,在脑袋上渐渐套上一个 语言“紧箍咒”,说错了,不符合规则,杜会上众多的“唐僧”就会“念 念有词”,迫使你改正。语言就是隐含于每一个人脑袋中像“紧箍 咒”那样的规则,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语言学就是将这种“可以意 会,难以言传”的规则揭示出来的科学,使“意会”转向“言传”。鉴 于此,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 1.2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1.2.1那么,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个问题貌似简 单,实际上非常复杂,虽经入们几千年的研究,我们现在还只知道 它的一点皮毛。人们将语言研究喻之为“瞎子摸象”,摸到鼻子的 说大象像条蛇,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大蒲扇,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 子,摸到肚皮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千 百年来,人们曾给语言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据播文国(2001)的研 究统计,自19世纪初至今的近200年的时间里,语言学家们给语 2
第1讲什么是语言 言下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就有68个之多,其中的每一个定义都只 涉及语言的一·个侧面,犹如瞎子只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就说大象 像什么一样。我们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也还没有摆脱“瞎子摸象”的 阶段,只是尽可能设法“摸”得全面一点而已。语言的定义人们最 常见的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定义着眼于语言 的社会功能,自然不错,但没有涉及语言本身的构造和性质,因而 也难以说明它何以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原因。我们根 据对语言性质的认识,将它定义为人类认知现实的编码体系,或者 简单地说,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为什么?第一,语言是人类所 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第二,人类用语言进 行交际,实质是人们交流对现实的认识,协调彼此在征服自然、进 行社会活动的行为,以期取得最佳的成效。这是人类有目的的自 觉活动。这里所说的现实、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语言这三方面的 关系,大致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说明: 现实一语言·思维一现实 公式两端的两个“现实”不是一个东西。第一个“现实”是纯客 观的存在,或者说,在语言起源以前就存在,它的性质和规律是通 过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 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已能从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中找出必 然性的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相互 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 1.2.2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编码, 就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音与某一类现实现象结合起来,“编”成 语言的“码”,使之成为这类现实现象的符号。比方说“人”这一类 现实现象,它的特点是直立行走、会说话、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进行劳动的动物,汉语用ren这个音去表达,于是人们在特定情景 中一听到rén就知道它的意义是指“直立行走、会说话、会制造和 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因而这种音义结合的“码”就成为 “人”这一类现实现象的符号。汉语中如天、地、山、水、狗、马、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