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共同语——官话 元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又经历一段时间后,其文化中心的地位 也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北京话最终成 为官话的代表方言,从而使北方方言继 续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了作为官方办事和 社会交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学语言。 明代张位《问奇集》已将这种官方用语 称为“官话
明清共同语——官话 元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又经历一段时间后,其文化中心的地位 也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北京话最终成 为官话的代表方言,从而使北方方言继 续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了作为官方办事和 社会交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学语言。 明代张位《问奇集》已将这种官方用语 称为“官话
民国共同语——国语 ■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之后引进了 “国语”的概念。他向管学大臣张百熙建议:“日本学校,必有 国语读本,吾若效之,则省笔字(切音字)不可不仿办 矣。1906年,设计出第一个切音字方案的卢戆章在《北京 切音教科书》中使用了不同于“官话”的“国语”概念:“识京音 官话为通行国语”。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提议将“官话'正 名为“国语”,理由是“官话之称,名义无当,话属之官,则农 工商兵非所宜习,非所以示普及之意,正统一之名。他还提 出,国语应该有语音、语法、语词标准。这些提议得到了以 严复为首的审查小组的肯定。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将经过 审定的“国语”正式颁布为国家标准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透撰写《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 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钱玄同随后发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 良》。胡适还提出口语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著通话概念
民国共同语——国语 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之后引进了 “国语 ”的概念。他向管学大臣张百熙建议: “日本学校,必有 国语读本,吾若效之,则省笔字(切音字)不可不仿办 矣。 ”1906年,设计出第一个切音字方案的卢戆章在《北京 切音教科书》中使用了不同于 “官话 ” 的 “国语 ”概念: “识京音 官话为通行国语 ”。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提议将 “官话 ” 正 名为 “国语 ”,理由是 “官话之称,名义无当,话属之官,则农 工商兵非所宜习,非所以示普及之意,正统一之名 ”。他还提 出,国语应该有语音、语法、语词标准。这些提议得到了以 严复为首的审查小组的肯定。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将经过 审定的 “国语 ”正式颁布为国家标准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 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钱玄同随后发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 良》。胡适还提出口语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 “普通话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