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一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 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 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 社会经济及教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 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 论路。武汉需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4月2日,奉教 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 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 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 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 昆华 范学校为校舍。而文学院 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1939年夏,联大 新校舍建成。8月,遵照教有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 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 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 综合性大学。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 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 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 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联大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认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联大先后设有 5个研究所17学部,它们分别是:文科研究所,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及哲学学部: 此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成果较多。理科研究所,下设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地 质学部。法科研究所,下设法律、政治、经济及社会学部。商科研究所,下设经济部。工科 研究所,下设土木工程、机械(附航空)及电机工作学部。除上述5个研究所外,清华大学还 办了5个特种研究所,即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屈及国情普查研究所。 联大严格聘任教师,教师严谨治学。聘任的教师须通过严格考核方发聘书,期间出现不 职,予以解聘。而教师也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科学,严谨治学,认真教书和做学问,将自己 的科研成果无私教给学生。 联大坚持“通才教有”的培养目标,实行严格的“学分制”为主的“选修课制”和“共 同必修课制”。“通才教育”重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的教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科知 识宽而厚,同时也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使联大学生受益非浅,渊博而坚实的 学科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应变能力,为以后联大学生英才辈出,成为一流的专家、学者莫定了 坚实基础 联大民主办学,学术风气自由、求实。“教授治校”是三校的办学传统。学校重大决策, 都须在教授会上讨论通过才能实施。至于学术上自由讨论、求实的民主风气在联大更是蔚然 成风。教师、师生及同学之间,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联大这种民主精神,在独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 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 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 南的 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1937 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 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 月 13 日,南京 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 年 2 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4 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4 月 2 日,奉教 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5 月 4 日开始上课,开始 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 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 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而文学院和 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1939 年夏,联大 新校舍建成。8 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1940 年 11 月 1 日,西南联大师 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 5 个学院 26 个学 系、2 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 综合性大学。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 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 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联大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认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联大先后设有 5 个研究所 17 学部,它们分别是:文科研究所,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及哲学学部; 此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成果较多。理科研究所,下设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及 地 质学部。法科研究所,下设法律、政治、经济及社会学部。商科研究所,下设经济部。工科 研究所,下设土木工程、机械(附航空)及电机工作学部。除上述 5 个研究所外,清华大学 还 办了 5 个特种研究所,即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及国情普查研究所。 联大严格聘任教师,教师严谨治学。聘任的教师须通过严格考核方发聘书,期间出现不 职,予以解聘。而教师也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科学,严谨治学,认真教书和做学问,将自己 的科研成果无私教给学生。 联大坚持“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行严格的“学分制”为主的“选修课制”和“共 同必修课制”。“通才教育”重在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的教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科知 识宽而厚,同时也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使联大学生受益非浅,渊博而坚实的 学科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应变能力,为以后联大学生英才辈出,成为一流的专家、学者奠定了 坚实基础。 联大民主办学,学术风气自由、求实。“教授治校”是三校的办学传统。学校重大决策, 都须在教授会上讨论通过才能实施。至于学术上自由讨论、求实的民主风气在联大更是蔚然 成风。教师、师生及同学之间,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联大这种民主精神,在独裁
专制统治的国统区十分难能可贵。这种风气不但促使联大师生在学术上取得非凡成就,还促 使联大成为了革命运动的“民主堡垒”。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经历过“五·四” 运动和“ 的洗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抗日救亡和反内战中 联大师生 继承和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城起了伟大的爱国数亡民主运动师生不 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还把新校舍大门两侧的墙壁开辟成著名的“民主堵”,与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民主 气氛异常浓厚。昆明和西南联大成了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1945年12月1日,以联大为中 区力量的伟大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一“一二·一”运动展发。运动历时113天,最后以胜利 而告终 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拉开了反对国民 党反动派的 战线的序幕,被誉为青 动史上继“五 运动之后的 第三个里程碑。其后,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也为争民主、自由而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 抗日战争结束后,三校奉命复员北返。1946年5月4日,联大在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 北角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联大在昆八年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闻 多和罗庸分别 篆额和书丹 为现 绝碑”。 为答谢云南 人民的厚 ,联大还 师范学院留下独立设置办学,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 明师范学院。1984年4月再次更名云南师范大学。秉承了西南联大“爱国、科学、民主 精神的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1月同云南教育学院、体育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实质性合并 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合并后的云南师范大学继续维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在为云南 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教有事业的发展做者积极的贡献 资料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专制统治的国统区十分难能可贵。这种风气不但促使联大师生在学术上取得非凡成就,还促 使联大成为了革命运动的“民主堡垒”。 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经历过“五·四” 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洗礼,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救亡和反内战中,联大师生 继承和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掀起了伟大的爱国救亡民主运动。师生不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还把新校舍大门两侧的墙壁开辟成著名的“民主墙”,与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民主 气氛异常浓厚。昆明和西南联大成了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1945 年 12 月 1 日,以联大为中 坚力量的伟大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一二·一”运动爆发。运动历时 113 天,最后以胜利 而告终。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拉开了反对国民 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的序幕,被誉为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一二·九”运动之后的 第三个里程碑。其后,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也为争民主、自由而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 抗日战争结束后,三校奉命复员北返。1946 年 5 月 4 日,联大在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 北角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联大在昆八年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冯友兰、闻一 多和罗庸分别撰文、篆额和书丹,又称为现代“三绝碑”。为答谢云南人民的厚爱,联大还将 师范学院留下独立设置办学,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 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 明师范学院。1984 年 4 月再次更名云南师范大学。秉承了西南联大“爱国、科学、民主” 精神的云南师范大学,1999 年 1 月同云南教育学院、体育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实质性合并, 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合并后的云南师范大学继续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在为云南 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积极的贡献 资料来源: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