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机被制造技术基础 主编 周宏甫 副主编 倪小丹 贾晓林 参编 孙有亮 李志 李海波 宗荣珍 黄卫东 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 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主 编 周宏甫 副主编 倪小丹 贾晓林 参 编 孙有亮 李 志 李海波 宗荣珍 黄卫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之一—“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适应应用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贯彻重基础、少 学时、低重心、新知识、宽面向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 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有机整合后撰写而成,全书除绪论外分为6章,内容包括机械加工 工艺装备、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工艺规程设计、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先进 制造技术简介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应用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 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 的参考用书。 图书在版编目(CI亚)数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主编.一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3 ISBN7-04-013054-8 I.机.Ⅱ.周.,Ⅲ.机械制造工艺高等学校 -教材N.TH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01022号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购书热线010-64054588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免费咨询800-810-0598 邮政编码100011◇ 网址htp:/wwwhep.edcm 总机010-82028399 http://www.hep.com.cn 经 销高命书店北京发行所 印 本787×9601/16 版次年月第1版 印 米24.5 次年月第次印刷 数460000 定 价28.10元 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之一———“!"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适应应用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贯彻重基础、少 学时、低重心、新知识、宽面向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 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有机整合后撰写而成,全书除绪论外分为 # 章,内容包括机械加工 工艺装备、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工艺规程设计、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先进 制造技术简介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应用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 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 的参考用书。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周宏甫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 *+,- . / ’( / ’")’0( / 1 !& 机& & & "& 周& & & #& 机械制造工艺 / 高等学校 / 教材 $& 23"# 中国版本图书馆 4*5 数据核字(!’’()第 ’’"’!! 号 出版发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购书热线 ’"’ / #(’0(011 社 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 ( 号 免费咨询 1’’ / 1"’ / ’061 邮政编码 "’’’"" 网 址 7889:% % :::; 7<9; <=>; ?@ 总 机 ’"’ / 1!’!1166 7889:% % :::; 7<9; ?AB; ?@ 经 销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印 刷 开 本 .1. C 6#’ " % "# 版 次 年 月第 " 版 印 张 !(& 0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 字 数 (#’ ’’’ 定 价 !1& "’ 元 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www.ChineseAll.com 中文在线出品
总序1 总 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满足我国高校从精英 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阶段中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要求, 探索和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教研中心”)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一“21世 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全国100 余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进行其子项目课题一“21世纪中国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在高等院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并在高等教育 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下,推出了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立体化教材,冠 以“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2002年11月,教研中心在南京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了“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立项研讨会。会议确定由教研中心组 织国家级课题立项,为参加立项研究的高等院校搭建高起点的研究平台,整体设 计立项研究计划,明确目标。课题立项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立项的方 式,分期分批启动立项研究计划。为了确保课题立项目标的实现,组建了“21世 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亦为高校 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会后,教研中心组织了首批课题立项 申报,有63所高校申报了近450项课题。2003年1月,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进行 了项目评审,经过课题领导小组严格的把关,确定了首批9项子课题的牵头学 校、主持学校和参加学校。2003年3月至4月,各子课题相继召开了工作会议, 交流了各校教学改革的情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确定了项目分工,并全面开始研 究工作。计划先集中力量,用两年时间形成一批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理论研究成果报告和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同步组织建设的 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立体化系列教材。 与过去立项研究不同的是,“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 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在审视、选择、消化与吸收多年来己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探 索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 际需要,努力实践,大胆创新,采取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的方式,推进高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工作,突出重点目标,并不断取得标志性的阶段成果
总 序 !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满足我国高校从精英 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阶段中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要求, 探索和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教研中心”)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 世 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全国 #$$ 余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进行其子项目课题———“"# 世纪中国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在高等院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并在高等教育 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下,推出了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立体化教材,冠 以“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 年 ## 月,教研中心在南京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了“"#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立项研讨会。会议确定由教研中心组 织国家级课题立项,为参加立项研究的高等院校搭建高起点的研究平台,整体设 计立项研究计划,明确目标。课题立项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立项的方 式,分期分批启动立项研究计划。为了确保课题立项目标的实现,组建了“"# 世 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亦为高校 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会后,教研中心组织了首批课题立项 申报,有 %& 所高校申报了近 ’($ 项课题。"$$& 年 # 月,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进行 了项目评审,经过课题领导小组严格的把关,确定了首批 ) 项子课题的牵头学 校、主持学校和参加学校。"$$& 年 & 月至 ’ 月,各子课题相继召开了工作会议, 交流了各校教学改革的情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确定了项目分工,并全面开始研 究工作。计划先集中力量,用两年时间形成一批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理论研究成果报告和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同步组织建设的 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立体化系列教材。 与过去立项研究不同的是,“"#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 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在审视、选择、消化与吸收多年来已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探 索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 际需要,努力实践,大胆创新,采取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的方式,推进高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工作,突出重点目标,并不断取得标志性的阶段成果
前总序 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作为体现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探索、 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的教材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 高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 中,各课题组充分吸收已有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认真 讨论和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 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编写出一批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的 有特色、适用性强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辅导书、电子教案,以满足高等学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 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具有示范性和适 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教材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2003年4月
!! 总 序 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作为体现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探索、 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的教材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 高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 中,各课题组充分吸收已有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认真 讨论和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 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编写出一批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的 有特色、适用性强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辅导书、电子教案,以满足高等学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 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具有示范性和适 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教材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 年 % 月
前言1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之一一“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基 础课。本书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总结了各高 等学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贯彻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 识、宽面向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有机整合后撰写而成。除绪论外分为6章,内容包括机械加 工工艺装备、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工艺规程设计、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制造质量分 析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 为适应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需要,本书强调应用性和能力 的培养。有关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本书一般不予涉及,增加 了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与工艺分析、夹具设计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本书注重工 艺原理的实际应用,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多地引用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以 加深对所述内容的理解:同时尽量多用图、表来表达叙述性的内容,力求以较少 的篇幅完成对所需内容的介绍。本书还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理念与发展 趋势,以扩大视野,开阔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的教学必须与金工实习、实验、生产实习以及课 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配合,要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 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书由福建工程学院周宏甫任主编并统稿,湖南工程学院倪小丹、南京工程 学院贾晓林任副主编。绪论由周宏甫编写,第1章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孙有亮 和本书的两位副主编贾晓林、倪小丹编写,第2章由徐州工程学院李志编写,第 3章由福建工程学院黄卫东、南阳理工学院宗荣珍编写,第4章由孙有亮、周宏 甫、宗荣珍编写,第5章由长春工程学院李海波、周宏甫编写,第6章由贾晓林编 写。全书由天津大学张世昌教授审阅。 应用型机械类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 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编者的水平有
前 言 !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之一———“"#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 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基 础课。本书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总结了各高 等学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贯彻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 识、宽面向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有机整合后撰写而成。除绪论外分为 $ 章,内容包括机械加 工工艺装备、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工艺规程设计、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制造质量分 析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 为适应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需要,本书强调应用性和能力 的培养。有关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本书一般不予涉及,增加 了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与工艺分析、夹具设计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本书注重工 艺原理的实际应用,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多地引用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以 加深对所述内容的理解;同时尽量多用图、表来表达叙述性的内容,力求以较少 的篇幅完成对所需内容的介绍。本书还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理念与发展 趋势,以扩大视野,开阔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的教学必须与金工实习、实验、生产实习以及课 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配合,要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 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书由福建工程学院周宏甫任主编并统稿,湖南工程学院倪小丹、南京工程 学院贾晓林任副主编。绪论由周宏甫编写,第 # 章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孙有亮 和本书的两位副主编贾晓林、倪小丹编写,第 " 章由徐州工程学院李志编写,第 % 章由福建工程学院黄卫东、南阳理工学院宗荣珍编写,第 & 章由孙有亮、周宏 甫、宗荣珍编写,第 ’ 章由长春工程学院李海波、周宏甫编写,第 $ 章由贾晓林编 写。全书由天津大学张世昌教授审阅。 应用型机械类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 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编者的水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