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针刺法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评估一、核对医嘱。了解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三、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针刺局部皮肤情况。四、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的信任度。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禁忌症一、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二、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三、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四、小儿卤门未闭合时,头顶穴不宜针刺。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毫针刺法一、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成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二)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第一章 针刺法 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 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针刺技术。 评估 一、核对医嘱。了解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 三、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针刺局部皮肤情况。 四、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的信任度。 目标 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禁忌症 一、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二、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三、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四、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 时备毛毯,屏风等。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成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 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 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 位及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的穴,如腹部的穴位。(四)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格针刺腑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进针。如印堂穴等二、进针角度和深度(一)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至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据或小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腑穴,如头部。(二)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是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腑穴,宜深刺。(三)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2.抢转法:是当针刺入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术右手下也台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四)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经,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三)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 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的腧穴,如腹 部的穴位。 (四)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格针刺腑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 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 (一)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至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 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据或小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腑穴,如头部。 (二)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 位而定。 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是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 的腑穴,宜深刺。 (三)行针基本手法 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 2.捻转法:是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 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术右手下也台有 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四)补泻手法 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经,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 孔。多用于虚证
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氏,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个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疗、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二、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剂部位,取合理体位。三、选好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愧问因者有无阳觉。四、消毒进针部位后,按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钧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成带钧,术者消毒手指。五、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六、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理、麻、胀、痛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一20分钟。七、在针刺从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八、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缓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九、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于,记录并签名。效果评价一、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二、行针时及起针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保暖。三、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护理及注意事项一、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二、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氏,并反复捻转,出针 时个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 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疗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二、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剂部位,取合理体位。 三、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井傀问因者有无阳觉。 四、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 是否松动,钧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成带钧,术者消毒手指。 五、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六、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理、麻、胀、痛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 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七、在针刺从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 处理。 八、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缓慢捻动 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 数,以防遗漏。 九、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 原处。洗于,记录并签名。 效果评价 一、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 二、行针时及起针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保暖。 三、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 剔出不用。 二、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腧 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 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 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 四、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五、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思者身上。 六、用过的针具,应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捡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 用。 七、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八、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九、孕妇的下腹、腰部及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腑穴,禁止针刺。 十、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十一、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一、晕针:针刺过程中思者出现头晕目眩,面包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 (一)原因 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 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 3.思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 (一)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立即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 弱。 (二)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乎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 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 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入 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预防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 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 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 四、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五、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思者身上。 六、用过的针具,应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捡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 用。 七、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八、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九、孕妇的下腹、腰部及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腑穴,禁止针刺。 十、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十一、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一、晕针:针刺过程中思者出现头晕目眩,面包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 (一)原因 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 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 3.思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 (一)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立即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 弱。 (二)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乎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 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 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入 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预防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 适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二、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一)原因 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 (二)临床表现 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三)护理 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育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刷,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窃 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矢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 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四)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三、弯针:是指进针后钎身在体同发生弯曲的现象。 (一)原因: 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督面将针折弯。 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 (二)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 感到疼痛。 (三)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 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拨针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 适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二、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一)原因 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 (二)临床表现 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三)护理 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育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窃 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矢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 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四)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三、弯针:是指进针后钎身在体同发生弯曲的现象。 (一)原因: 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督面将针折弯。 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 (二)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 感到疼痛。 (三)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 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