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1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4、实验课学时数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 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 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一气候一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 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本课程须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肥料学、农业 经济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2、地位任务 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 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 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各种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 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3、总体要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耕作制度 引论绪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了 解复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 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
《耕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1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 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44、实验课学时数 6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 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 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 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本课程须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肥料学、农业 经济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2、地位任务: 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 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 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各种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 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3、总体要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耕作制度 引论绪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了 解复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 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
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近年来,国 内外的农学家越来越注重对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极其深人的研究,把耕作学作为 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5、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以我校编写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其它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 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教学目的 进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 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l]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S]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近年来,国 内外的农学家越来越注重对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极其深人的研究,把耕作学作为 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5、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以我校 编写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其它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 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进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 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 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农业生产的实质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作物布局
[6]刘恩才.21 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 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 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 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生产力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 作物布局
1、教学目的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 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 、作物布局设计 、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 粮食作物布局 二、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 食作物布局 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 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 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一、作物布局设计 二、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一、粮食作物布局 二、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 食作物布局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 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 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间套作效益原理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间套作技术特点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复种 1、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 、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一、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 复种 1、 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