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210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限定选修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数:40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10学时、实践课3天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与许多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等互相渗透。 修订的依据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手段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任务,它能够 系统的反映本课程授课时数、讲课重点。 6、教学参考书 、教学大纲内容
《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201210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限定选修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数:40 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 30 学时、实验课 10 学时、实践课 3 天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与许多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等互相渗透。 5、 修订的依据: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通过调整教学手段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任务,它能够 系统的反映本课程授课时数、讲课重点。 6、教学参考书: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及本门课的性 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2、教学内容: 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本门课的性质、内容及植物病理简史。 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害危害的重要性,课程的性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阐明病害的危害性及防治的重要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7、教学参考书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及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症状特点及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 掌握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和步骤。 2、教学内容 1)植物病害的概念;2)植物病害的症状;3)植物病害的分类:4)农业生态系统中 各因子的相互作用:5)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6)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症状特点。本章的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除理论教学外, 配合实习加深对病害症状的识别。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的特点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及本门课的性 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2、教学内容: 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本门课的性质、内容及植物病理简史。 3、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植物病害危害的重要性,课程的性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阐明病害的危害性及防治的重要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7、教学参考书: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及分类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症状特点及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 掌握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和步骤。 2、教学内容: 1) 植物病害的概念;2)植物病害的症状;3)植物病害的分类;4)农业生态系统中 各因子的相互作用;5)植物病害对植物的影响;6)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症状特点。本章的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除理论教学外, 配合实习加深对病害症状的识别。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的特点;
难点:病害诊断方法和步骤 5、验与实践内容 采集标本,了解各类型病害的症状特点,认清病状和病症。识别各种生物病原物所引 起病害的特征 6、教学指导: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及各类 病原物引起病害的发生特点。 2、教学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2)植物病原细菌:3)植物病原病毒:4)植物病原线虫;5)寄 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及各类病原物引起病害 的发生特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繁殖体,引起重要病害的代表菌,病原细菌、病毒、线虫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致病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 5、实验与实践内容: 配合2学时实验课,掌握各种生物病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 6、自学指导: 第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寄主的抗病 性及变异,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内容 、教学内容:
难点:病害诊断方法和步骤; 5、验与实践内容: 采集标本,了解各类型病害的症状特点,认清病状和病症。识别各种生物病原物所引 起病害的特征。 6、教学指导: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及各类 病原物引起病害的发生特点。 2、教学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2)植物病原细菌;3)植物病原病毒;4)植物病原线虫;5)寄 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及各类病原物引起病害 的发生特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繁殖体,引起重要病害的代表菌,病原细菌、病毒、线虫、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致病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 5、实验与实践内容: 配合 2 学时实验课,掌握各种生物病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 6、自学指导: 第四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寄主的抗病 性及变异,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内容。 2、教学内容:
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2)寄主的抗病性及变异:3)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内容及结论。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假说的 内容。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五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越冬、传染、传播,病害流行 条件及测报方法 2、教学内容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2)病原物在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侵入、潜育、发病) 3)病原物在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初侵染、再侵染):4)延续阶段:5)病害流行 的概念及流行的条件:6)病害的类型(单循环、少循环、多循环病害):7)病害流 行的类型(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8)病害测报方法(长期预测、短期预测)。 、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流行条件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的流行条件。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六章植物病害防治 1、教学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原
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2)寄主的抗病性及变异;3)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内容及结论。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假说的 内容。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五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1、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越冬、传染、传播,病害流行 条件及测报方法。 2、教学内容: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2)病原物在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侵入、潜育、发病); 3)病原物在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初侵染、再侵染);4)延续阶段;5)病害流行 的概念及流行的条件;6)病害的类型(单循环、少循环、多循环病害); 7)病害流 行的类型(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8)病害测报方法(长期预测、短期预测)。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流行条件。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的流行条件。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六章 植物病害防治 1、教学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原
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2、教学内容 病害防治的概念及原则,常用防治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综合防治的原理。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七章水稻病害 1、教学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征,发 规律,流行条件及防治方法。 2、教学内容: 稻稻瘟病:2)稻苗立枯病:3)水稻恶苗病;4)其他水稻病害简介 3、本章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治理等理论知识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水稻稻瘟病。 5、实验与实践内容: 配合2学时实验课,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菌形态特征 6、自学指导 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干尖线虫病、稻曲病。 第八章小麦病害
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2、教学内容: 病害防治的概念及原则,常用防治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综合防治的原理。 3、本章的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七章 水稻病害 1、教学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征,发 生 规律,流行条件及防治方法。 2、教学内容: 稻稻瘟病;2)稻苗立枯病;3)水稻恶苗病;4)其他水稻病害简介。 3、本章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综合治理等理论知识。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水稻稻瘟病。 5、实验与实践内容: 配合 2 学时实验课,掌握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菌形态特征。 6、自学指导: 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干尖线虫病、稻曲病。 第八章 小麦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