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 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 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 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 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 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 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 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 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 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 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 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 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 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倡 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沈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 完善。到陈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 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 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 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 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 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 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 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 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 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 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 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 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 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 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倡 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沈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 完善。到陈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 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初唐前期诗歌 ,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 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 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 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 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 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 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二节初唐后期诗歌 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 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 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 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杨炯的《从 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 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 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 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 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 《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 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 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 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 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
第一节 初唐前期诗歌 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 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 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 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 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 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 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 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 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二节 初唐后期诗歌 一,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 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 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他们代 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杨炯的《从 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在狱咏蝉》等,都是优秀之作。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 的诗歌来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 艺术构思寓于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 是杜审言今存诗中的佳作。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尽管他们在朝为官时期的创作不脱 宫廷旧习,但他们在被贬流放期间的作品,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 《度大庾岭》、《渡汉江》等,都是写景言情的佳作。然而他们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使得律 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 三,陈子昂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 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 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
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 开启了盛唐之音 第二章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岀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 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 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吴中四士 在盛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了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京都的诗人,这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 的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不乏名篇佳作,艺术上也各 具特色。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杰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邊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王翰、王湾、王之涣 王翰、王湾和王之涣,都是盛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主要活动在玄宗开元年间。他们的诗 歌,充满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壮雄浑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的鲜明特征。王翰 的《凉州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节王昌龄与李颀 ,王昌龄
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 开启了盛唐之音。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 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 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 一,吴中四士 在盛唐前期诗坛上,出现了四位文词俊秀,名扬京都的诗人,这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 的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不乏名篇佳作,艺术上也各 具特色。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杰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王翰、王湾、王之涣 王翰、王湾和王之涣,都是盛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主要活动在玄宗开元年间。他们的诗 歌,充满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壮雄浑的气势,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的鲜明特征。王翰 的《凉州词》,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节 王昌龄与李颀 一,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今存180馀首,其内容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 的思乡离愁;二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内心。就诗歌体裁而言,他的诗歌成就最突 出的是七言绝句,大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有“七绝圣手”的美誉 二,李颀 李颀与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名重当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 李颀的诗歌,清俊秀丽而又雄浑雅健,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音,也颇能体现盛唐之音的 气象。《古从军行》为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孟浩然与王维 孟浩然与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此外,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也都较为突出。 孟浩然 孟浩然喜欢用五言诗反复描写幽寂静淡的景物,表现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因此, 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都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其著名的《宿 桐庐江寄广陵旧友》、《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留别王维》、《岁暮 归南山》、《春晓》等等,无不如此。但同时,孟浩然的诗也还有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一面, 如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就是这种壮美的典型 王维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 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 的感受力。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 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 情诗:亦无论古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许多 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 意,在盛唐诗歌中最具有鲜明的特征。特 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 画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 的艺术风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的诗,今存 180 馀首,其内容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 的思乡离愁;二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的生活和内心。就诗歌体裁而言,他的诗歌成就最突 出的是七言绝句,大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有“七绝圣手”的美誉。 二,李颀 李颀与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名重当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 一。李颀的诗歌,清俊秀丽而又雄浑雅健,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音,也颇能体现盛唐之音的 气象。《古从军行》为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第三节 孟浩然与王维 孟浩然与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此外,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也都较为突出。 一,孟浩然 孟浩然喜欢用五言诗反复描写幽寂静淡的景物,表现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因此, 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都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如其著名的《宿 桐庐江寄广陵旧友》、《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留别王维》、《岁暮 归南山》、《春晓》等等,无不如此。但同时,孟浩然的诗也还有境界阔大、气势雄浑的一面, 如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就是这种壮美的典型。 二,王维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 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 的感受力。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 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 情诗;亦无论古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许多 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 意,在盛唐诗歌中最具有鲜明的特征。特 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 画又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 的艺术风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节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对 边塞和战争生活的反映更为深入,描写更为鲜明突出,也最能体现盛唐边塞诗歌的特色 高适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 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 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燕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 作品。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元代 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首先,高 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 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 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其次,高 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 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 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其杰作 第三章李白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巨星,前后辉 映。他们的杰出创造,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并将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第四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们都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对 边塞和战争生活的反映更为深入,描写更为鲜明突出,也最能体现盛唐边塞诗歌的特色。 一,高适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 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 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燕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 作品。 二,岑参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元代 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首先,高 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 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 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其次,高、 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 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 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其杰作。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巨星,前后辉 映。他们的杰出创造,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并将中国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