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 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 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 《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 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 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 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 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 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 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 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 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硏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1 先秦文学 概 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 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 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 《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 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 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 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 《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 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 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 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 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 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 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 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 易经来注图解 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 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 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 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 套符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 《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 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緞。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 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 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2 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 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 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 《易经》 易经来注图解 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 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 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 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 套符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 《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 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 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 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第一节《诗三百》 弟 连吃货 《毛诗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 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 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 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 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 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 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 义也是极为卓著的: (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 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 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 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 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3
3 第二章 《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第一节 《诗三百》 《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 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 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 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 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 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 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 义也是极为卓著的: (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 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 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 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 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也 (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二节屈原和他的诗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 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 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 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 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 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 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 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 《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 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 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
4 辞也。 (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二节 屈原和他的诗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 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 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 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 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 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 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 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 《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 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 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 国
第三章叙事文 第一节《左氏春秋》 人翻鱿艾安毛要六 取或兵黍注艾平斯千用 ::型 得。哥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 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 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 经学)方面的特质 《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 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一一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 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 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 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 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 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 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 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
5 第三章 叙事文 第一节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 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 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 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 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 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 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 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 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 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 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 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