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 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 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 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 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 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 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 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 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 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 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 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 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 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 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 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 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 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 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 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 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 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 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 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 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 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 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 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晩期的生命悲 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 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 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 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 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 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 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 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 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 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 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 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 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
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 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是含可 第三 章正始文学 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 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 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 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土”“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 文人集团性质之 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 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 章 正始文学 第一节 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 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 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 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 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 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 文人集团性质之 分析。 第二节 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 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 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 《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 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 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章西晋文学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 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 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 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 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 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 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 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 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 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 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 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 《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 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 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 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章 西晋文学 第一节 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 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 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 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 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 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 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 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 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 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 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 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正始 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 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 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 价值。 第五章东晋文学 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 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 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 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弄解不和随还娱型轨是个 月常念确非不优下老丙不营信速字画 领稽 这孔果共面择静天5江情 某省t 悟 份艳 揽事 置终不 之孤怯文散事 第二节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 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 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 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國 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 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
第四节 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正始 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 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 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 价值。 第五章 东晋文学 第一节 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 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 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 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 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 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 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 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 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 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