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概论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 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 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 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学的成为官学。全真教的流行。 诗歌创作的承前与启后。散文的重视经世致用。然诗文的成绩难与小说、戏曲的辉煌相 比。尤其是元曲(剧曲与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及其他 第一节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 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艺术形式的成熟。伟大的作家与出色的演员 第三节元杂剧剧本的特点 本四折。题目正名。科介。角色分工。 第四节元杂剧剧本的保存情况 著录情况。总集与选集
元代文学 概 论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 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 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 1279 年灭 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 1234 年为起点, 至 1368 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学的成为官学。全真教的流行。 诗歌创作的承前与启后。散文的重视经世致用。然诗文的成绩难与小说、戏曲的辉煌相 比。尤其是元曲(剧曲与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及其他 第一节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 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艺术形式的成熟。伟大的作家与出色的演员。 第三节 元杂剧剧本的特点 一本四折。题目正名。科介。角色分工。 第四节 元杂剧剧本的保存情况 著录情况。总集与选集
第二章关汉卿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 的代表。对勾栏的熟悉,对百姓生活的贴近与文人的眼光。 关汉卿 第一节儒者的情怀 关汉卿是一位文人。他以他的意识形态来反映现实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 本来剖析社会与人生。他以他的儒生本色,提升了杂剧剧本的思想价值。以《窦娥冤》、《诈 妮子》、《单刀会》等剧本为例,看关汉卿对人性的透视、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批判 娥冤插 2NTrin mas
第二章 关汉卿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 的代表。对勾栏的熟悉,对百姓生活的贴近与文人的眼光。 第一节 儒者的情怀 关汉卿是一位文人。他以他的意识形态来反映现实生活、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 本来剖析社会与人生。他以他的儒生本色,提升了杂剧剧本的思想价值。以《窦娥冤》、《诈 妮子》、《单刀会》等剧本为例,看关汉卿对人性的透视、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批判
第二节当行的作品 关汉卿出入瓦舍,不但与歌场、艺人关系密切,且躬践排场,亲自参加演出。对勾栏与 演剧的熟悉,使关汉卿的剧作适合舞台演出。冲突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个性化 第三章白朴及初期其他作家 第一节白朴 在元杂剧创作初期,一批剧作家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变动、历尽人生的沧桑,白朴 可以看作他们的代表。 《梧桐雨》:剧本的结构;“情钟难遣”的苦闷。《墙头马上》:别具一格的爱情剧 N<∠1 第二节《赵氏孤儿》 元大都人纪君祥所作。《赵氏孤儿》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剧作,而在西 方的悲剧理论输入中国以后,此剧更被视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作之 《赵氏孤儿》的元刊本为四折,《元曲选》本为五折,两本的曲词亦有较大的出入 剧本的本事。剧本的成功之处。元刊本与元曲选本的比较:研究现状的分析。 趙氏孤兒樁
第二节 当行的作品 关汉卿出入瓦舍,不但与歌场、艺人关系密切,且躬践排场,亲自参加演出。对勾栏与 演剧的熟悉,使关汉卿的剧作适合舞台演出。冲突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个性化; 第三章 白朴及初期其他作家 第一节 白朴 在元杂剧创作初期,一批剧作家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变动、历尽人生的沧桑,白朴 可以看作他们的代表。 《梧桐雨》:剧本的结构;“情钟难遣”的苦闷。《墙头马上》:别具一格的爱情剧。 第二节 《赵氏孤儿》 元大都人纪君祥所作。《赵氏孤儿》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剧作,而在西 方的悲剧理论输入中国以后,此剧更被视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赵氏孤儿》的元刊本为四折,《元曲选》本为五折,两本的曲词亦有较大的出入。 剧本的本事。剧本的成功之处。元刊本与元曲选本的比较;研究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李逵负荆》 元代的黑旋风杂剧。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 半数以上的水浒戏以他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已有的材料统 计,元代的黑旋风杂剧,今天可见到题目的有十余种,流传下来 的剧本有四种,即《李逵负荆》、《双献功》、《还牢末》、《黄花峪》。 其中《还牢末》和《黄花峪》都没有以李逵为中心来组织情节 以李逵贯穿始终,以李逵为核心人物的剧本是高文秀的《双献功》 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现在保存下来 的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李逵负荆》之李逵 第四节《灰栏记》与《魔合罗》 《灰栏记》和《魔合罗》均为元杂剧中著名的公案剧。 《灰栏记》,李行甫作。包公戏的代表作之一。二母夺一子故事的渊源讨论。 《包拯集》、《宋史·包拯传》与包公戏。《灰栏记》对包公智慧的表现,体现了北杂剧中 包公戏的一个重要特色 《魔合罗》,孟汉卿作。写张鼎的勘案故事。张鼎是元代公案戏中包拯之外,另一重要人 物,是一个能吏的形象。《魔合罗》剧本情节的曲折、新奇。唱词的叙事性、动作性与直白。 音乐上的变化。 第四章马致远 马致远的创作跨越了元杂剧创作的初期与中期。其剧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均独具特色。 第一节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 马致远和关汉卿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多 儒者的色彩,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马致远则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影响, 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 《荐福碑》和《青衫泪》中的文人 第二节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现存的七本杂剧中有四本是神仙道化剧。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家。《岳阳楼》 与全真教的关系;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岳阳楼》与元代神仙道化剧
第三节 《李逵负荆》 元代的黑旋风杂剧。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 半数以上的水浒戏以他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已有的材料统 计,元代的黑旋风杂剧,今天可见到题目的有十余种,流传下来 的剧本有四种,即《李逵负荆》、《双献功》、《还牢末》、《黄花峪》。 其中《还牢末》和《黄花峪》都没有以李逵为中心来组织情节。 以李逵贯穿始终,以李逵为核心人物的剧本是高文秀的《双献功》 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现在保存下来 的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 《李逵负荆》之李逵。 第四节 《灰栏记》与《魔合罗》 《灰栏记》和《魔合罗》均为元杂剧中著名的公案剧。 《灰栏记》,李行甫作。包公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母夺一子故事的渊源讨论。 《包拯集》、《宋史·包拯传》与包公戏。《灰栏记》对包公智慧的表现,体现了北杂剧中 包公戏的一个重要特色。 《魔合罗》,孟汉卿作。写张鼎的勘案故事。张鼎是元代公案戏中包拯之外,另一重要人 物,是一个能吏的形象。《魔合罗》剧本情节的曲折、新奇。唱词的叙事性、动作性与直白。 音乐上的变化。 第四章 马致远 马致远的创作跨越了元杂剧创作的初期与中期。其剧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均独具特色。 第一节 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 马致远和关汉卿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多 儒者的色彩,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马致远则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影响, 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 《荐福碑》和《青衫泪》中的文人。 第二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现存的七本杂剧中有四本是神仙道化剧。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家。《岳阳楼》 与全真教的关系;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岳阳楼》与元代神仙道化剧
第三节马致远剧作的曲词风格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元人杂剧”:“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意豪放者学关卿,工 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 马致远剧作对语言的运用及曲词的清俊隽永。 第五章王实甫与元中后期杂剧 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故事的流变;“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杂剧《西厢记》的成就及对中国文 学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创作中期重要的代表作,突出体现了第二期杂剧创作的 些特点,如对“情”的突出描写、对文采的追求等 榱 第二节郑光祖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曲作在元中叶以后的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 对郑光祖的激赏 郑光祖爱情剧——《倩女离魂》与《?梅香》——的特点(形式与内容)。《王粲登楼》 的成功与失败:文人不遇的感慨
第三节 马致远剧作的曲词风格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元人杂剧”:“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憙豪放者学关卿,工 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 马致远剧作对语言的运用及曲词的清俊隽永。 第五章 王实甫与元中后期杂剧 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故事的流变;“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杂剧《西厢记》的成就及对中国文 学的影响。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创作中期重要的代表作,突出体现了第二期杂剧创作的一 些特点,如对“情”的突出描写、对文采的追求等。 第二节 郑光祖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曲作在元中叶以后的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 对郑光祖的激赏。 郑光祖爱情剧——《倩女离魂》与《?梅香》——的特点(形式与内容)。《王粲登楼》 的成功与失败;文人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