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机械设计概述 l、教学目的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设计计算准则,学会应用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计算准则的确立和常见结构应注意事项 难点:设计计算准则的确立 3、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 4、教学时间:1学时 机械设计的种类 机械设计包括以下两种设计: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创造新机械;在原有机械的基础上重 新设计或进行局部改造,从而改变或提高原有机械的性能。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械 产品的性能、价格及经济效益。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机械产品设计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实现预定功能 设计的机器能实现预定的功能,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能正常运行,并有一定的寿命 2.满足可靠性要求 机器由许多零件及部件组成,其可靠度取决于零、部件的可靠度。机械系统的零 部件越多其可靠度也就越低,因此在设计机器时应尽量减少零件数目。但就目前而言,对 机械产品的可靠度难以提出统一的考核指标, 3.满足经济性要求 经济性指标是一项综合性指标,要求设计及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能源和材料消 耗少、维护及管理费用低等。 4.操作方便、工作安全 操作系统要简便可靠,有利于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要有各种保险装置以消除由 于误操作而引起的危险,避免人身伤害及设备事故的发生。 5.造型美观、减少污染 运用工业艺术造型设计方法对机械产品进行工业造型设计,使所设计的机器不仅使用 性能好、尺寸小、价格低廉,而且外形美观,富有时代特点。机械产品的造型直接影响到产 品的销售和竞争力,当前在机械设计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此外,还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噪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噪声也是 反映机械质量的一种综合指标 三、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常规设计方法又可分为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实验设计等 机械设计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的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通常是人们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设 计任务,通过可行性分析后才能进行产品规划 (2)方案设计 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进行 分析论证,从中优选出一种能完成预定功能、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
第 4 章 机械设计概述 1、教学目的: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设计计算准则,学会应用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计算准则的确立和常见结构应注意事项 难点:设计计算准则的确立 3、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 4、教学时间:1 学时 一、机械设计的种类: 机械设计包括以下两种设计: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创造新机械;在原有机械的基础上重 新设计或进行局部改造,从而改变或提高原有机械的性能。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械 产品的性能、价格及经济效益。 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机械产品设计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1. 实现预定功能 设计的机器能实现预定的功能,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能正常运行,并有一定的寿命。 2. 满足可靠性要求 机器由许多零件及部件组成,其可靠度取决于零、部件的可靠度。机械系统的零、 部件越多其可靠度也就越低,因此在设计机器时应尽量减少零件数目。但就目前而言,对 机械产品的可靠度难以提出统一的考核指标, 3.满足经济性要求 经济性指标是一项综合性指标,要求设计及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能源和材料消 耗少、维护及管理费用低等。 4.操作方便、工作安全 操作系统要简便可靠,有利于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要有各种保险装置以消除由 于误操作而引起的危险,避免人身伤害及设备事故的发生。 5.造型美观、减少污染 运用工业艺术造型设计方法对机械产品进行工业造型设计,使所设计的机器不仅使用 性能好、尺寸小、价格低廉,而且外形美观,富有时代特点。机械产品的造型直接影响到产 品的销售和竞争力,当前在机械设计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此外,还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噪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噪声也是 反映机械质量的一种综合指标。 三、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常规设计方法又可分为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实验设计等。 机械设计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的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通常是人们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设 计任务,通过可行性分析后才能进行产品规划。 (2)方案设计 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进行 分析论证,从中优选出一种能完成预定功能、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
案 (3)技术设计 在既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机械产品的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设计结 果以工程图及计算书的形式表达出来 (4)制造及试验 经过加工、安装及调试制造出样机,对样机进行试运行或在生产现场试用,将试验过程 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经过修改完善,最后通过鉴定 与设计机器时一样,设计机械零件也常需拟定出几种不同方案,经过认真比较选用其中 最好的一种。设计机械零件的一般步骤如下: (1)根据机器的具体运转情况和简化的计算方案确定零件的载荷。 (2)根据零件工作情况的分析,判定零件的失效形式,从而确定其计算准则 (3)进行主要参数选择,选定材料,根据计算准则求出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热处理及 结构工艺性要求等 (4)进行结构设计 (5)绘制零件工作图,制订技术要求,编写计算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 对于不同的零件和工作条件,以上这些设计步骤可以有所不同。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这 些步骤又是相互交错、反复进行的。 四、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机械零件丧失预定功能或预定功能指标降低到许用值以下的现象,称为机械零件的失 效。由于强度不够引起的破坏是最常见的零件失效形式,但并不是零件失效的惟一形式。进 行机械零件设计时必须根据零件的失效形式分析失效的原因,提出防止或减轻失效的措施 根据不同的失效形式提出不同的设计计算准则 (一)失效形式 机械零件最常见的失效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断裂 机械零件的断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零件在外载荷的作用下,某一危险截面上 的应力超过零件的强度极限时将发生断裂(如螺栓的折断):(2)零件在循环变应力的作用 下,危险截面上的应力超过零件的疲劳强度而发生疲劳断裂(如轮齿的折断)。 2.过量变形 当零件上的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零件将发生塑性变形。当零件的弹性变形量过 大时也会使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如机床主轴的过量弹性变形会降低机床的加工精度 3.表面失效 表面失效主要有疲劳点蚀、磨损、压溃和腐蚀等形式。表面失效后通常会增加零件的 摩损,使零件尺寸发生变化,最终造成零件的报废 4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 有些零件只有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正常工作,否则就会引起失效,如皮带传动因过 载会打滑,使传动不能正常地工作 (二)设计计算准则
案。 (3)技术设计 在既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机械产品的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设计结 果以工程图及计算书的形式表达出来。 (4)制造及试验 经过加工、安装及调试制造出样机,对样机进行试运行或在生产现场试用,将试验过程 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经过修改完善,最后通过鉴定。 与设计机器时一样,设计机械零件也常需拟定出几种不同方案,经过认真比较选用其中 最好的一种。设计机械零件的一般步骤如下: (1)根据机器的具体运转情况和简化的计算方案确定零件的载荷。 (2)根据零件工作情况的分析,判定零件的失效形式,从而确定其计算准则。 (3)进行主要参数选择,选定材料,根据计算准则求出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热处理及 结构工艺性要求等。 (4)进行结构设计。 (5)绘制零件工作图,制订技术要求,编写计算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 对于不同的零件和工作条件,以上这些设计步骤可以有所不同。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这 些步骤又是相互交错、反复进行的。 四、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机械零件丧失预定功能或预定功能指标降低到许用值以下的现象,称为机械零件的失 效。由于强度不够引起的破坏是最常见的零件失效形式,但并不是零件失效的惟一形式。进 行机械零件设计时必须根据零件的失效形式分析失效的原因,提出防止或减轻失效的措施, 根据不同的失效形式提出不同的设计计算准则。 (一)失效形式 机械零件最常见的失效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断裂 机械零件的断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1)零件在外载荷的作用下,某一危险截面上 的应力超过零件的强度极限时将发生断裂(如螺栓的折断);(2)零件在循环变应力的作用 下,危险截面上的应力超过零件的疲劳强度而发生疲劳断裂(如轮齿的折断)。 2.过量变形 当零件上的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零件将发生塑性变形。当零件的弹性变形量过 大时也会使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如机床主轴的过量弹性变形会降低机床的加工精度。 3.表面失效 表面失效主要有疲劳点蚀、磨损、压溃和腐蚀等形式。表面失效后通常会增加零件的 摩损,使零件尺寸发生变化,最终造成零件的报废。 4.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 有些零件只有在—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正常工作,否则就会引起失效,如皮带传动因过 载会打滑,使传动不能正常地工作。 (二)设计计算准则
同一零件对于不同失效形式的承载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 工作能力判定条件,称为设计计算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强度准则 强度是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强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塑性变形及表面 失效(磨粒磨损、腐蚀除外)的能力。强度可分为整体强度和表面强度(接触与挤压)两种。 整体强度的判定准则为:零件在危险截面处的最大应力(、τ)不应超过允许的限度(即 许用应力,用[o或表示,),即 ] ] 表面接触强度的判定准则为:在反复的接触应力作用下,零件在接触处的接触应力 应该小于或等于许用接触应力值[oH],即 H ≤ 对于受挤压的表面,挤压应力不能过大,否则会发生表面塑性变形、表面压溃等。挤压 强度的判定准则为:挤压应力σs应小于或等于许用挤压应力[obs],即 an≤od 2.刚度准则 刚度是指零件受载后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其设计计算准则为:零件在载荷作用下产 生的弹性变形量应小于或等于机器工作性能允许的极限值。各种变形量计算第2章已经讲 述,这里不再赘述 3.耐磨性准则 设计时应使零件的磨损量在预定期限内不超过允许量。由于磨损机理比较复杂,通常采用 条件性的计算准则,即零件的压强p不大于零件的许用压强[p] p≤l] 4.散热性准则 零件工作时如果温度过高将导致润滑剂失去作用,材料的强度极限下降引起热变形及附加 热应力等,从而使零件不能正常工作。散热性准则为:根据热平衡条件,工作温度t不应超 过许用工作温度[,即 t≤ 5.可靠性准则 可靠性用可靠度表示,对那些大量生产而又无法逐件试验或检测的产品,更应计算其可靠 度。零件的可靠度用零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正常工作的概率来表示, 即用在规定的寿命时间内能连续工作的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比表示。如有Nr个零件,在预
同一零件对于不同失效形式的承载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 工作能力判定条件,称为设计计算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强度准则 强度是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强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塑性变形及表面 失效(磨粒磨损、腐蚀除外)的能力。强度可分为整体强度和表面强度(接触与挤压)两种。 整体强度的判定准则为:零件在危险截面处的最大应力(、τ )不应超过允许的限度(即 许用应力,用[σ]或[τ]表示,),即 或 表面接触强度的判定准则为:在反复的接触应力作用下,零件在接触处的接触应力 σH 应该小于或等于许用接触应力值[σH],即 H H 对于受挤压的表面,挤压应力不能过大,否则会发生表面塑性变形、表面压溃等。挤压 强度的判定准则为:挤压应力 σbs 应小于或等于许用挤压应力[σbs],即 bs bs 2.刚度准则 刚度是指零件受载后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其设计计算准则为:零件在载荷作用下产 生的弹性变形量应小于或等于机器工作性能允许的极限值。各种变形量计算第 2 章已经讲 述,这里不再赘述。 3.耐磨性准则 设计时应使零件的磨损量在预定期限内不超过允许量。由于磨损机理比较复杂,通常采用 条件性的计算准则,即零件的压强 p 不大于零件的许用压强[p]: p p 4.散热性准则 零件工作时如果温度过高将导致润滑剂失去作用,材料的强度极限下降引起热变形及附加 热应力等,从而使零件不能正常工作。散热性准则为:根据热平衡条件,工作温度 t 不应超 过许用工作温度[t],即 t t 5.可靠性准则 可靠性用可靠度表示,对那些大量生产而又无法逐件试验或检测的产品,更应计算其可靠 度。零件的可靠度用零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正常工作的概率来表示, 即用在规定的寿命时间内能连续工作的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比表示。如有 NT个零件,在预
期寿命内只有Ns个零件能连续正常工作,则其系统的可靠度为 R N 五、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零件良好的工艺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能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 的劳动量以及用一般的加工方法将零件制造出来,而且装配方便。机械零件工艺性能的好坏 取决于零件的结构,所以又称为结构工艺性。零件的制造过程一般包括毛坯生产、切削加工、 热处理和装配等阶段,各阶段对零件的结构要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在设计零件的 结构时必须全面考虑,应使所设计的零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一)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机械零件的结构时,从工艺性方面应考虑的基本原则如下 1、与生产条件、批量大小及获得毛坯的方法相适应 2、造型简单化 3、加工的可能性、方便性、精确性和经济性 4、装拆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二)良好的工艺性对机械零件结构的具体要求 1.铸造工艺性对零件结构的要求 进行铸造零件的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应使造型方便、砂箱和型芯尽量少,具有必要的拔模斜度 (2)为防止浇铸不足,铸件壁厚应有一允许的最小值,砂型铸件壁厚的最小值见表41 表4.1弛型铸件壁厚的最小值 最小壁厚mm 材料 小型 中型 灰铸铁 15 球墨铸铁 铸钢 6683 0226 有色金属 (3)零件箱壁交叉部分应有过渡圆角,以免尖角处产生裂纹(如图4la)。但圆角不能 过大,以免交叉处尺寸过大,造成金属堆积出现缩松(如图4.1b),一般取D≈1.3d(如图 4.lc)
期寿命内只有 NS个零件能连续正常工作,则其系统的可靠度为 T S N N R = 五、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零件良好的工艺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能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小 的劳动量以及用一般的加工方法将零件制造出来,而且装配方便。机械零件工艺性能的好坏 取决于零件的结构,所以又称为结构工艺性。零件的制造过程一般包括毛坯生产、切削加工、 热处理和装配等阶段,各阶段对零件的结构要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在设计零件的 结构时必须全面考虑,应使所设计的零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一)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机械零件的结构时,从工艺性方面应考虑的基本原则如下: 1、与生产条件、批量大小及获得毛坯的方法相适应 2、造型简单化 3、加工的可能性、方便性、精确性和经济性 4、装拆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二)良好的工艺性对机械零件结构的具体要求 1. 铸造工艺性对零件结构的要求 进行铸造零件的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应使造型方便、砂箱和型芯尽量少,具有必要的拔模斜度. (2)为防止浇铸不足,铸件壁厚应有一允许的最小值,砂型铸件壁厚的最小值见表 4.1。 表 4.1 砂型铸件壁厚的最小值 材料 最小壁厚/mm 小型 中型 大型 灰铸铁 6 10 15 球墨铸铁 6 12 铸钢 8 12 20 有色金属 3 6 (3)零件箱壁交叉部分应有过渡圆角,以免尖角处产生裂纹(如图 4.1a)。但圆角不能 过大,以免交叉处尺寸过大,造成金属堆积出现缩松(如图 4.1b),一般取 D≈1.3d(如图 4.1c)
裂纹 缩松 a)不合理 b)不合理 (∞)合理 图4.1铸件过渡圆角 (4)铸件应有明显的分型面(见图4.2),且垂直于分型面的表面应有斜度 a)不合理 )合理 图4.2铸件分型面 (5)应尽量避免铸造水平位置的较大的薄板,在浇注过程中液态金属不易充满铸型,产 生浇注不足、冷隔等缺陷。图4.3b将水平薄板设计成倾斜的可避免这些缺陷; (a)不合理 (b)合理 图43铸件应避免水平薄板 (6)为避免采用活块,可以将凸台加长至分型面(见图44b),如加工方便,也可以不设 计凸台,采用锪平措施(见图44c); 百[冒旨 a)不合理 b)合理 (c)合理
图 4.1 铸件过渡圆角 (4)铸件应有明显的分型面(见图 4.2),且垂直于分型面的表面应有斜度; 图 4.2 铸件分型面 (5)应尽量避免铸造水平位置的较大的薄板,在浇注过程中液态金属不易充满铸型,产 生浇注不足、冷隔等缺陷。图 4.3b 将水平薄板设计成倾斜的可避免这些缺陷; 图 4.3 铸件应避免水平薄板 (6)为避免采用活块,可以将凸台加长至分型面(见图 4.4b),如加工方便,也可以不设 计凸台,采用锪平措施(见图 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