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5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 第一节:五脏·肾(附:命门) 授课时数|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目的 2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3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了解命门的涵义。 1阐释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10分钟)②主生 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10分钟) 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教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15分钟) (2)主水: 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约5分钟) 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约15分 (3)主纳气 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约5分钟)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约5分钟) 2简述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约5分钟) 3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10分钟)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5分钟) (3)肾在志为恐。(约5分钟) (4)肾在液为唾。(约5分钟) (5)肾与冬气相应。(约5分钟) 4简述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5分钟) 重|1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 点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难2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 点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思3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 考⑤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⑥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 题系应怎样表述?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4-47 参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6-211 考 守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219 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159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7-15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15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五脏·肾(附:命门)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 了解命门的涵义。 教 学 过 程 1 阐释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 10 分钟)②主生 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 10 分钟) 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 15 分钟) (2)主水: 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约 5 分钟) 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约 15 分 钟) (3)主纳气: 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约 5 分钟)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约 5 分钟) 2 简述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约 5 分钟) 3 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 10 分钟)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 5 分钟) (3)肾在志为恐。(约 5 分钟) (4)肾在液为唾。(约 5 分钟) (5)肾与冬气相应。(约 5 分钟) 4 简述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 5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 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2 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 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3 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 ⑤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⑥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 系应怎样表述?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4-47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6-211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0-219 4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159 5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7-15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6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第二章:藏象 课题 第三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目 1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10分钟 2阐述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10分钟) 教②为奇恒之腑之一。(约5分钟) (2)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 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10分 ②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10分钟) ③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 过(约5分钟)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15分 (4)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10分钟)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20分钟) 1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 重点难点 点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2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3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 思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考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7-50 参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7-346 考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3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6-160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9-16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16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第二章:藏象 第三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教 学 过 程 1 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 10 分钟) 2 阐述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 10 分钟) ②为奇恒之腑之一。(约 5 分钟) (2)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 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 10 分 钟) ②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 10 分钟) ③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 (约 5 分钟)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 15 分 钟) (4)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 10 分钟)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 20 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 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2 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3 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 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7-50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7-346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38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6-160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