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点 第七节常用铸造方法的比较(自学) (安排自学提纲)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2(6) 班级: 本课课题:铸件结构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铸造结构工艺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结构工艺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录像观摩。 课型:理论课 教学过程 复习引旧课:特种铸造 第五章铸件结构设计 进行铸件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要求,还必须考虑铸造工艺和合金铸 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第一节铸件结构与铸造工艺的关系 1.熔模铸造的铸件结构 ①便于从压型中取出蜡模 ②为便于浸挂涂料和撒砂,孔、槽不宜过小或过深。 孔d>2mm,h<4d槽t>2mm,h<4t ③壁厚均匀、避免过多的分散热节。 2金属型铸造的铸件结构 ①应顺利出型,方便抽芯,确定合理分型面 ②壁厚均匀,不能过薄 ③便于型芯安放和抽芯,孔径不宜过小,过深。 3.压铸件结构 ①尽可能采用薄壁,均匀结构,最小壁厚可铸螺纹、孔、齿形、图案等具体尺寸应按标准选定 ②非加工表面应设计结构斜度和圆角 ③发挥镶嵌件的优越性,但应确保连接牢固,使用可靠。 第二节铸件结构与合金铸造性能的关系 1.铸件壁厚要适当。 2铸件壁厚宜均匀。 3.铸件壁的连接应平缓、圆滑。 4.防裂筋的应用。 5.减缓筋、辐收缩的阻碍。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3.特点 第七节常用铸造方法的比较(自学) (安排自学提纲)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 2 (6) 班级: 本课课题:铸件结构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铸造结构工艺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结构工艺。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录像观摩。 课型:理论课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特种铸造 第五章铸件结构设计 进行铸件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要求,还必须考虑铸造工艺和合金铸 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第一节铸件结构与铸造工艺的关系 1.熔模铸造的铸件结构 ①便于从压型中取出蜡模 ②为便于浸挂涂料和撒砂,孔、槽不宜过小或过深。 孔 d>2mm, h<4d 槽t>2mm, h<4t ③壁厚均匀、避免过多的分散热节。 2.金属型铸造的铸件结构 ①应顺利出型,方便抽芯,确定合理分型面 ②壁厚均匀,不能过薄 ③便于型芯安放和抽芯,孔径不宜过小,过深。 3.压铸件结构 ①尽可能采用薄壁,均匀结构,最小壁厚可铸螺纹、孔、齿形、图案等具体尺寸应按标准选定 ②非加工表面应设计结构斜度和圆角 ③发挥镶嵌件的优越性,但应确保连接牢固,使用可靠。 第二节铸件结构与合金铸造性能的关系 1.铸件壁厚要适当。 2.铸件壁厚宜均匀。 3.铸件壁的连接应平缓、圆滑。 4.防裂筋的应用。 5.减缓筋、辐收缩的阻碍。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2(7) 班级: 本课课题:金属的塑性变形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金属锻件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2.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 织和性能的变化,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属的锻造性。 3.了解锻造温度范围、锻件的冷却。 4.了解自由锻的特点,设备,基本工序(墩粗、拔长、冲孔、切割、弯曲、错移、扭 转)及其应用。 5熟悉自由锻造工艺设计:绘制锻件图,坯料质量及其尺寸计算。拟定锻造工序,选 定锻造设备吨位,确定加热、冷却及其热处理规范,编制锻件工序卡片。 能绘制简单锻件图。 6.了解模锻及其胎模锻简介。 重点与难点: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录像观摩。 课型:理论课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铸件结构工艺: 第三篇金属压力加工 压力加工的特点:经过压力加工过的金属材料,具有细晶粒结构;能使粗大枝晶和各种夹杂物 都沿着金属流动的方向被拉长,呈现出纤维组织;并使铸造时内部缺陷(如 微裂纹、气孔、疏松等)得以压合,因而提高了金属的力学性能。很多承受 重载荷的、受力复杂的零件都使用锻件。另外,锻件还具有适用范围广,使 用模型锻造有较高的生产率、节省材料的特点。与焊接和铸造等方法相比, 使用较广的自由锻造所获得的产品形状比较简单,若要生产外形和内腔复杂 的零件较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金属的塑性变形 第一节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 塑性变形:当外力增大到使金属的内应力超过该金属的屈服点之后,既使外力停止作用,金属的 变形也不消失。 金属的塑性变形的实质是晶体内部产生滑移的结果。在切向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与另一 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产生相对滑移(该面称滑移面),从而造成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二节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变形: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颈缩变形, 弹性变形:去除外力作用时,能恢复原形。 塑性变形:去除外力作用时,不能恢复原形。 颈缩变形:材料趋向接近断裂。 加工硬化:随变形程度的增大,强度和硬度上升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原理:压力加工就是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即使晶体中晶粒相对于另一个晶粒发生滑移或错 位,达到所要求的变形程度。 冷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 热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
授课时间: 2(7) 班级: 本课课题:金属的塑性变形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金属锻件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2.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 织和性能的变化,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属的锻造性。 3.了解锻造温度范围、锻件的冷却。 4.了解自由锻的特点,设备,基本工序(镦粗、拔长、冲孔、切割、弯曲、错移、扭 转)及其应用。 5.熟悉自由锻造工艺设计:绘制锻件图,坯料质量及其尺寸计算。拟定锻造工序,选 定锻造设备吨位,确定加热、冷却及其热处理规范,编制锻件工序卡片。 能绘制简单锻件图。 6.了解模锻及其胎模锻简介。 重点与难点: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录像观摩。 课型:理论课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铸件结构工艺。 第三篇金属压力加工 压力加工的特点:经过压力加工过的金属材料,具有细晶粒结构;能使粗大枝晶和各种夹杂物 都沿着金属流动的方向被拉长,呈现出纤维组织;并使铸造时内部缺陷(如 微裂纹、气孔、疏松等)得以压合,因而提高了金属的力学性能。很多承受 重载荷的、受力复杂的零件都使用锻件。另外,锻件还具有适用范围广,使 用模型锻造有较高的生产率、节省材料的特点。与焊接和铸造等方法相比, 使用较广的自由锻造所获得的产品形状比较简单,若要生产外形和内腔复杂 的零件较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金属的塑性变形 第一节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 塑性变形:当外力增大到使金属的内应力超过该金属的屈服点之后,既使外力停止作用,金属的 变形也不消失。 金属的塑性变形的实质是晶体内部产生滑移的结果。在切向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与另一 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产生相对滑移(该面称滑移面),从而造成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二节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变形: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颈缩变形。 弹性变形:去除外力作用时,能恢复原形。 塑性变形:去除外力作用时,不能恢复原形。 颈缩变形:材料趋向接近断裂。 加工硬化:随变形程度的增大,强度和硬度上升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原理:压力加工就是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即使晶体中晶粒相对于另一个晶粒发生滑移或错 位,达到所要求的变形程度。 冷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 热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
T再=0.4T熔 例:纯铁:t熔=1538℃、45:t熔=1450℃。 纯铝:t熔=660℃、Cu:t熔=1083℃。 T熔=t熔+273℃ (绝对温标) 加工硬化:塑性变形程度越高,强度和硬度就升高。 消除方法:再结晶退火。 第三节金属的锻造性 金属的可锻性是衡量材料在经受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制品难以程度的工艺程度。 一.金属的本质 1.化学成分的影响:含碳量;杂质含量等。 2金属组织的影响:奥氏体;铁素体等组织。 二、加工条件 1.变形温度的影响 锻造温度: 碳钢:800℃~(AE-200C)。 合金钢:830C~(AE-150C)。 温度过低:导致锻件破裂报废。 温度过高:将产生过热、过烧、脱碳和严重氧化等缺陷。 2变形速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忽略不计。 3.应力状态的影响:压应力较拉应力为易。 录像:锻造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2(8) 班级: 本课课题:锻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锻造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重点与难点:锻造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第二章锻造 第一节锻造方法 一、自由锻 1.自由锻工序 (1)基本工序 墩粗、拔长、冲孔、弯曲、扭转、错移。 (2)辅助工序 2.锻件分类及基本工序方案 二、模锻
T再=0.4T熔 例:纯铁:t熔=1538℃、 45:t熔=1450℃。 纯铝:t熔=660℃、 Cu:t熔=1083℃。 T熔=t熔+273℃ (绝对温标) 加工硬化:塑性变形程度越高,强度和硬度就升高。 消除方法:再结晶退火。 第三节金属的锻造性 金属的可锻性是衡量材料在经受压力加工时获得优质制品难以程度的工艺程度。 一.金属的本质 1.化学成分的影响:含碳量;杂质含量等。 2.金属组织的影响:奥氏体;铁素体等组织。 二、加工条件 1.变形温度的影响 锻造温度: 碳钢: 800℃~(AE-200℃)。 合金钢:830℃~(AE-150℃)。 温度过低:导致锻件破裂报废。 温度过高:将产生过热、过烧、脱碳和严重氧化等缺陷。 2.变形速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忽略不计。 3.应力状态的影响:压应力较拉应力为易。 录像:锻造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 2 (8) 班级: 本课课题:锻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锻造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重点与难点:锻造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第二章锻造 第一节锻造方法 一、自由锻 1. 自由锻工序 (1) 基本工序 镦粗、拔长、冲孔、弯曲、扭转、错移。 (2) 辅助工序 2. 锻件分类及基本工序方案 二、模锻
1. 锤上模锻 (1) 模锻模膛 (2) 制坯模膛 2. 曲柄压力机上模锻 3. 摩擦压力机上模锻(自学) 4. 胎模锻 第二节锻造工艺规程的制订 绘制锻件图 坯料重量和尺寸的确定 三、 锻造工序的确定 四、锻造工艺规程中的其它内容 第三节锻件结构的工艺性 、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二、 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2(9】 班级: 本课课题:板料冲压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板料冲压的特点及其应用。 重点与难点:变形工序、板料冲压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第三章板料冲压 板料冲压是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 特点: (1) 可以冲出形状复杂的零件,且废料较少。 (2) 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冲压件的互换性较好。 (3) 能获得重量轻、材料消耗少、强度和刚度都较高的零件。 (4) 冲压操作简单,工艺过程便于机械化。 第一节分离工序 一、 落料及冲孔(通称冲裁) 1. 冲裁变形过程 2. 凹凸模间隙 3. 凹凸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4. 冲裁件的排样 修整 第二节变形工序 一、拉深 1.拉深过程
1. 锤上模锻 (1) 模锻模膛 (2) 制坯模膛 2. 曲柄压力机上模锻 3. 摩擦压力机上模锻(自学) 4. 胎模锻 第二节锻造工艺规程的制订 一、绘制锻件图 二、坯料重量和尺寸的确定 三、锻造工序的确定 四、锻造工艺规程中的其它内容 第三节锻件结构的工艺性 一、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二、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 2 (9) 班级: 本课课题:板料冲压 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板料冲压的特点及其应用。 重点与难点:变形工序、板料冲压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第三章板料冲压 板料冲压是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 特点: (1) 可以冲出形状复杂的零件,且废料较少。 (2) 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冲压件的互换性较好。 (3) 能获得重量轻、材料消耗少、强度和刚度都较高的零件。 (4) 冲压操作简单,工艺过程便于机械化。 第一节分离工序 一、落料及冲孔(通称冲裁) 1. 冲裁变形过程 2. 凹凸模间隙 3. 凹凸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4. 冲裁件的排样 二、修整 三、切断 第二节变形工序 一、拉深 1. 拉深过程
2. 拉深中的废品 3. 旋压 弯曲 四、成形 第三节冲模简介 简单冲模 连续冲模 复合冲模 第四节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 冲压件的形状及尺寸 简化工艺及节省材料的设计 三、冲压件的厚度 四、冲压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2(10 班级: 本课课题:特种压力加工方法简介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特种加工。 重点与难点:特种加工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板料冲压。 第四章特种压力加工方法简介 第一节精密模锻 第二节零件挤压 第三节零件扎制 纵扎 横扎 斜扎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2. 拉深中的废品 3. 旋压 二、弯曲 三、翻边 四、成形 第三节冲模简介 一、简单冲模 二、连续冲模 三、复合冲模 第四节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 一、冲压件的形状及尺寸 二、简化工艺及节省材料的设计 三、冲压件的厚度 四、冲压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授课时间: 2(10) 班级: 本课课题:特种压力加工方法简介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特种加工。 重点与难点:特种加工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理论课和录像观摩。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板料冲压。 第四章特种压力加工方法简介 第一节精密模锻 第二节零件挤压 第三节零件扎制 一、纵扎 二、横扎 三、斜扎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