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 适应性训练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 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 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 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 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 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 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 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 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 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 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 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 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 就不会出现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 适应性训练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 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 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 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 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 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 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 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 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 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 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 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 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 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 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 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 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 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 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 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 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 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 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弈论硏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 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 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 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 作博弈状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 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 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 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 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 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 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 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 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 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 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 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 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 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 作博弈状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
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 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 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 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 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 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 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 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 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 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 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 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 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 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 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 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 择。X 国试图对 Y 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 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 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 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 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 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 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 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 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 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 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 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3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 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 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 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 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 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 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3 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 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 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 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 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8.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3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二字没来历不知 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 着心源傍古人昌黎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 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 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 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 人昌黎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8.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3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 韩 文 杜 诗 无 一 字 没 来 历 不 知 此 二 人 之 所 以 独 绝 千 古 者 转 妙 在 没 来 历 元 微 之 称 少 陵 云 怜 渠 直 道 当 时 事 不 着 心 源 傍 古 人 昌 黎 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 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 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称 韩 文 杜 诗 无 一 字 没 来 历 不 知 此 二 人 之 所 以 独 绝 千 古 者 转 妙 在 没 来 历 元 微 之 称 少 陵 云 怜 渠 直 道 当 时 事 不 着 心 源 傍 古 人 昌 黎 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 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