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 2011届高三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 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 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 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 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 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 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 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 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 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 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 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 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 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 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 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 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 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 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 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 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 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
西工大附中 2011 届高三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 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 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 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 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 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 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 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 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 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 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 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 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 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 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 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 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 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 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 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 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 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 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 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 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 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 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 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 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 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收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 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 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α,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 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 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 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 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 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 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杀 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 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 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 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蔡邕《琴操》)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 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 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 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 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 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 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 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 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 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 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 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 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 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 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收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 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 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①,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 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 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 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 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 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 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 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 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 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 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 蔡邕《琴操》)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 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 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 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 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 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 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注:①厉,通“癞”,癞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逢其妻,从买栉栉:排列 B.内刀在琴中 内:里面 C.吾靳固不与 靳:吝惜 D.竟慷慨赴死 慷慨:叹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悲而泣 而征一国者 B.此乃天籁之音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C.而为妻所知 为击破沛公军 D.以刺韩王 木欣欣以向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政刺韩王,共去韩国都城了三次,进入太山了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 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杀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B.聂政刺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韩国王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 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的人们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C.嵇康在东市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美妙动听的艺术魅力,也有着反抗 暴政之凛然大义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 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2)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分) 9.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 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 注:①厉,通“癞”,癞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逢其妻,从买栉. 栉:排列 B.内.刀在琴中 内:里面 C.吾靳.固不与 靳:吝惜 D.竟慷慨..赴死 慷慨:叹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故悲而.泣 而.征一国者 B.此乃.天籁之音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C.而为.妻所知 为.击破沛公军 D.以.刺韩王 木欣欣以.向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聂政刺韩王,共去韩国都城了三次,进入太山了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 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杀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B.聂政刺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韩国王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 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的人们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C.嵇康在东市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美妙动听的艺术魅力,也有着反抗 暴政之凛然大义。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 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2)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 分) 9.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白居易《观刈麦》) (2)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氓》) 3)夫我乃行之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孟子·梁惠王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 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 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 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 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 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 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 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 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 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 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 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 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 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 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 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 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 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 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 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 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 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 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 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 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
(1) ,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白居易《观刈麦》) (2)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氓》) (3)夫我乃行之,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孟子•梁惠王 上》)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 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 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 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 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 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 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 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 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 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 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 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 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 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 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 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 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 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 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 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 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 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 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 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 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
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 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 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 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 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 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 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 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 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 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 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 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 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 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 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 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 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 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 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 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 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 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 1 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 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 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 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 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 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 分)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 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 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 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 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 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 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 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 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 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 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 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 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 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 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