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教学目的 1.酸度计熟悉的使用。 2.掌握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计算方法 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 标淮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一、实验原理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一种由LaF;单晶成化学传感器。当控制测定体系 的离子强度为一定值时,电池的电动势与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呈线性 关系。 二、实验步骤 1,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准备 接通仪器电源,预热20min校正仪器,调仪器零点。氟电极接仪器负 极接线柱,甘汞电极接仪器正极接线柱将两电极插入蒸馏水中,开动搅 拌器,使电位小于一200mV,可用金相砂纸轻轻擦试氟电极,继续清洗至 -200mV. 2.标准曲线的制作 分别吸取(10-molL-F的标准溶液0.50,0.70,1.00,3.00,5.00,10.00ml于1 00mL 容量瓶中,加入20 ml TISAB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将标准系列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 度一次转入干的塑料杯中,电极插入被测试液。开动搅拌器5~8min 后,停止搅拌,读取平衡电位。 3.水样的测定 吸取水样50.00mL 于100m1容最瓶中.加20m1 TISAB 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把溶液全部转入塑料杯中,测定E值。记录 水样电位值(E)。然后加入1.00mL 10-3mol-L '氟标准溶液,同样测出电位值E2,计算出其差值(△E=E,一E2)。 教学重 点、难 重点:氟离子电极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点及教 难点:酸度计的使用。 学方法 作业思 考题 思考题 讨论题 )阅读 1、2、3 材料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酸度计熟悉的使用。 2.掌握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内 容 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一、实验原理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一种由LaF3单晶成化学传感器。当控制测定体系 的离子强度为一定值时,电池的电动势与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呈线性 关系。 二、实验步骤 1.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准备 接通仪器电源,预热20min,校正仪器,调仪器零点。氟电极接仪器负 极接线柱,甘汞电极接仪器正极接线柱.将两电极插入蒸馏水中,开动搅 拌器,使电位小于-200mV,可用金相砂纸轻轻擦试氟电极,继续清洗至 -200mV . 2. 标准曲线的制作 分别吸取(10-3mol·L-1 )F的标准溶液0.50,0.70,1.00,3.00,5.00,10.00ml于1 00mL 容量瓶中,加入20 mL TISAB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将标准系列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 度一次转入干的塑料杯中,电极插入被测试液。开动搅拌器5~8min 后,停止搅拌,读取平衡电位。 3.水样的测定 吸取水样50.00mL 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20mL TISAB 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把溶液全部转入塑料杯中,测定E值。记录 水样电位值(E)。然后加入1.00mL 10-3mol·L- 1氟标准溶液,同样测出电位值E2,计算出其差值(ΔE=E1-E2)。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氟离子电极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难点:酸度计的使用。 作业思 考题( 讨论题 )阅读 材料 思考题: 1、2、3
课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2页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2 页
年月日 正确使用分光光府计 目的 掌握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及原理。 邻二氨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及含量测定 邻二氮菲和Fe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c(phen ,其gK-21.3,k0g=1.1×101Lmo1cm-,铁含量在0.1~6gmL 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然后再加入邻 二氨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2Fe3+2NH2OH-HCL=-=2Fe2++N21+2H2O+4H++2Cr 采用标准曲线法,既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 液的吸光度(A) ,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实验步驿 ,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0.20,0.40,60.0.80 分别加入1mL 匀后放置2min,再各 入2ml1.5gl-邻二氮菲溶液、5ml 1.0mol-L 乙酸钠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440 教 560nm之间, 次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绘制吸收曲线,从 大吸收波长 3. 在7只50ml 容量瓶中 ,各加2.0m 4,0.0 1.5.0mL1.0 molL-l乙酸钠溶浓 以水稀释至刻 确定显 色剂的用量。 4. 溶液适宜酸度范围的确 铁标准溶液和10mL100gL盐 mL容量瓶中各加入20mL13mo 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min。各 流。后从清定中分别加人020m080002002 01 mol-L NaOH溶液摇匀,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确定适宜的pH范围。 5 络合物稳定性的研究移取2.0mL 103 mol-L 铁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100g:L 1盐酸羟胺溶液混匀后放置2min。2.0mL 5gL1邻二氨菲溶液的5.0ml 1.0moL-'乙酸钠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时间:5min,10 min,30min,1h,2h,3h。对络合物的稳定性作出判断。 6.标准曲线的测绘 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在选定波长下测定2~6号各显色标准溶液的吸光 度。绘制标准曲线。 7 铁含量的测定 试样溶液按步骤1显色后,在相同条件下测最吸光度由标准曲线计算试样 中微最铁的质量浓度。 判学面占 重点:了解条件实验的原理及确定方法。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难点:学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作业思考 作业及思考题: 题(讨论 题)阅读 P33:2、3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 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 2. 掌握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及原理。 教 学 内 容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实验及含量测定 邻二氮菲和Fe²+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 ²3 + ,其lgK=21.3,k508=1.1×104L·mol-1·cm-1 ,铁含量在0.1~6μg·mL- 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2+,然后再加入邻 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2Fe3+2NH2OH·HCL===2Fe2++N2↑+2H2O+4H++2CI- 采用标准曲线法,既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 液的吸光度(A),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实验步骤 1. 显色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序号为1~6的6只50mL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0.20,0.40,60,0.80 ,1.0mL铁标准溶液(含铁0.1g·L-1),分别加入1mL 100g·L- 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min,再各加入2mL 1.5g·L-1邻二氮菲溶液、5 mL 1.0mol·L-1乙酸钠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 吸收曲线的绘制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cm吸收池,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在440- 560nm之间,每隔10nm测定一次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绘制吸收曲线,从 而选择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 3. 显色剂用量的确定 在7只50mL 容量瓶中,各加2.0mL 10 – 3mol·入0.2,0.4,0.6,0.8,1.0,2.0,4.0mL1.5g·L-1邻二氮菲溶液,再各加.5.0 mL 1.0 mol·L-1乙酸钠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确定显色剂的用量。 4. 溶液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 在9只50 mL容量瓶中各加入2.0 mL 10-3 mol·L- 1铁标准溶液和1.0 mL 100 g·L –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 min 。各加2 mL 1.5 g·L- 1邻二氮菲溶液,然后从滴定管中分别加入0,2.00,5.00,8.00,10.00,20.00,25.00, 30.00,40.00 mL 0.1 mol·L- 1NaOH溶液摇匀,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确定适宜的pH范围。 5. 络合物稳定性的研究移取2.0mL 10-3 mol·L- 1铁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100g·L- 1盐酸羟胺溶液混匀后放置2min。2.0mL 1.5g·L-1邻二氮菲溶液的5.0mL 1.0mol·L-1乙酸钠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时间:5min,10 min,30 min,1h,2h,3h。对络合物的稳定性作出判断。 6. 标准曲线的测绘 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在选定波长下测定2~6号各显色标准溶液的吸光 度。绘制标准曲线。 7. 铁含量的测定 试样溶液按步骤1显色后,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吸光度由标准曲线计算试样 中微量铁的质量浓度。 教学重点 ,难点及 教学方法 重点:了解条件实验的原理及确定方法。 难点: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作业思考 题(讨论 题)阅读 材料 作业及思考题: P33 :2、3 P36 :1、3、4 课后记
年月日 警 1.进一步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吸光度的加和性原理。 混合物中铬、锰含量的同时测定 基本原理 在多组分体系中,如果各种吸光物质之间不相互作用,这时体系的总吸光 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HSO溶液中Cr 02和 Mno 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吸收曲线互相重叠,在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时, 两组分彼此相互干扰。根据吸光度加和性原理,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来分 别求出各未知组分的含量。 或 二、实验步骤 在西只茶标准溶孩的吸收 分别加入50 mLCp标准溶液和100mLMn2标准溶 10ml HSOH,PO,混酸、2ml 150g 保持微沸3min左右。待溶液颜色稳定后,冷 度, e 每1 在42 的同时测定 在1只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试样溶液,然后依次加入30mL水、10ml HSO-HPO4混酸、2mL150gL-(NH4)SO、10滴0.5 mol-L-AgNO溶液 沸水浴中保持微沸3min左右。待溶液颜色稳定后,冷却,稀释至 光度,Gm吸收池.以蒸缩水为空自,分别在40m一45m波长处测定 教学重 点、难 重点:了解吸光度的加和性原理。 点及教 难点:学握加和性原理的计算方法。 学方法 作业思 考题( 讨论题 思考题: )阅读 1、2、3、4、5 材料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 进一步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 了解吸光度的加和性原理。 教 学 内 容 混合物中铬、锰含量的同时测定 一、基本原理 在多组分体系中,如果各种吸光物质之间不相互作用,这时体系的总吸光 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H2SO4溶液中Cr 2O2- 7和 MnO- 4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吸收曲线互相重叠,在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时, 两组分彼此相互干扰。根据吸光度加和性原理,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来分 别求出各未知组分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 1. 测绘Cr3+和Mn2+标准溶液的吸收曲线 在两只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0mLCr3+标准溶液和1.00mLMn2+标准溶 液,然后各加30mL水、10mL H2SO4-H3PO4混酸、2mL 150g·L- 1(NH4)2S2O8、10滴0.5mol·L- 1AgNO3溶液,沸水浴中加热,保持微沸3min左右。待溶液颜色稳定后,冷 却,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参比,在420~560n m范围内,每隔10nm测定一次各溶液的吸光度(在吸收峰附近可多测几点) ,分别绘制Cr3+和Mn2+的吸收曲线,确定各自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 2. Cr3+和Mn2+含量的同时测定 在1只100mL 容量瓶中,加入1.0mL试样溶液,然后依次加入30mL水、10mL H2SO4-H3PO4混酸、2mL 150g·L-1(NH4)2S2O8、10滴0.5mol·L-1AgNO3溶液, 沸水浴中保持微沸3min左右。待溶液颜色稳定后,冷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在440nm~545nm波长处测定其吸 光度。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了解吸光度的加和性原理。 难点: 掌握加和性原理的计算方法。 作业思 考题( 讨论题 )阅读 材料 思考题: 1、2、3、4、5
课后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第4页 年月日 123 学习测定弱酸离解常数的方法。 乙酸的电位滴定分析及其离解常数的测定 基本原理 乙酸CH,COOH简写作 HA©)为一弱酸,其Pk-4.74,当以标准碱溶液滴定乙酸试液时,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可 教 以观察到pH值的突破。当滴定分数为50%时[Ac一上HAc小,此时K。H門即p K,pH因此在滴定分数为50%处的pH值,即为乙酸的K值。 效 二实验步骤 1.按照2D一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操作步骤调试仪器,将选择开关置于pH值滴定档 内 2.将pH=4.00(20℃)的标准缓冲溶液置于100mL小烧杯中,放入搅拌子,并使 两支电极浸入标准冲溶液中,开动搅拌器,进行酸度计定位。 3. 开动搅拌器,调节至适当的搅拌速度,进行粗测,即测量在加入NaOH溶液0 1OmL时的各点的pH值。初步判断发 生pH值突跃时乐需的N 4. 重复操作,然后进行细测,即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取较小等体积增量,以增加视 量点的密度,并在读取滴定管读数时 点后 如任祖的 V为8一9mL,则在细测时以0.10mL为体积增量,测最加入NaOH溶液8.00,8.10,& 20,8.90,和9.00mL各点的pH值。 教学重 点、难 重点: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终点的判断及微商曲线的应用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4 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1. 学习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运用pH和与二级微商法确定滴定终点; 3. 学习测定弱酸离解常数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乙酸的电位滴定分析及其离解常数的测定 一.基本原理 乙酸CH3COOH(简写作 HAc)为一弱酸,其Pk=4.74,当以标准碱溶液滴定乙酸试液时,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可 以观察到pH值的突破。当滴定分数为50%时[Ac-]= [HAc],此时Ka =[H+ ] 即p Ka=pH因此在滴定分数为50%处的pH值,即为乙酸的pK值。 二.实验步骤 1. 按照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操作步骤调试仪器,将选择开关置于pH值滴定档 。 2. 将pH=4.00(200C)的标准缓冲溶液置于100mL小烧杯中,放入搅拌子,并使 两支电极浸入标准冲溶液中,开动搅拌器,进行酸度计定位。 3. 开动搅拌器,调节至适当的搅拌速度,进行粗测,即测量在加入NaOH溶液0, 1,2,.,8,9,10mL时的各点的pH值。初步判断发生pH值突跃时乐需的Na OH体积范围(ΔVes)。 4. 重复操作,然后进行细测,即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取较小等体积增量,以增加测 量点的密度,并在读取滴定管读数时,读准至小数点后第二位。如在粗测时Δ Ves为8~9mL,则在细测时以0.10mL为体积增量,测量加入NaOH溶液8.00,8.10,8 .20,.,8.90,和9.00mL各点的pH值。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终点的判断及微商曲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