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延缓不是同一物的无差别的保持,而是体现差别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文本不是一个已完成了的文集,不是一本书或书边 空白之间存在的内容,而是文字之间互为参照的“痕迹”。因此, 阅读决不是寻找原初意义,理解决不以作者为中心。以把攫原 初意义为特征的现代主义的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必须让位于对 作品的解构活动。 “解构”是德里达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拆毁”概念的基础 上提出的阅读方法和哲学策略,德里达在谈到这种策略时明确 指出,“在传统的哲学对立中,并没有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而只 有一种暴力的等级制度。其中,一方(在价值上,逻辑上等等)统 治着另一方,占据着支配地位。消除这种对立首先就是在某个 选定的时刻颠倒那个等级关系。”(J.Derrida,Positions,Minuit Pais,1972年,第56一57页。)但是德里达所说的解构远不只是 对这种对立双方的等级关系的颠倒,而是通过双重姿态、双重科 学、双重写作来实施对传统对立的颠倒,并对系统全面置换,“只 有在这种条件下,解构才会提供在它批评的领域里进行调和的 手段,而这个对立的领域也是充满散漫的力量的领域。”(J.Dr- rida,Marges de la philosophie.Minuit Paris,1972年,第392页。) 但是,如何对充满对立的哲学系统进行全而置换呢?按德 里达的解释,解构一方面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 结构,排除其本源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 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了什么,排除了 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叉, 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德里达把这 种解构活动称为“旧语移植逻辑”,即在保留旧概念的同时将新 意义移植进去。如果我们以解构的方式阅读原有的文本,就会 发现原有文本的界限已不复存在,而成了向我们无限开放,向其 3
他文本无限开放的东西,里面的东西不断诵出,外面的东西不断 进来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补。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解构都 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可能的文本的相互 交织中组成“意指链”。意义无规则、无固定方向地“撒播”在解 构了的文本之间。但撒播本身并非意义,而是意义的种植。解 构证明了意义的不断生成性,也证明了文本的非自足性和无限 开放性。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不应将解构主义理解为传统意义上 的哲学理论,而要理解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一种制造“痕迹”的 游戏方式。整部《论文字学)都体现了这种精神。我在此处并不 想以导言的方式复述《论文字学)的内容。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破 坏原著的相对完整性,而且有“替补”原著的嫌疑。有判断力的 读者自会从这部著作中领会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甚至从中读 出作者也不知道的新意来。 本书的翻译始于192年。对译者来说,翻译上的困难既在 于德里达生造了不少新词,又在于他好用词的古义,也在于他喜 欢使用隐喻,并反常地使用一些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最困难 的莫过于他为体现“意义像种子般撒播”的思想而故意在同一段 话甚至在同一句话中使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比如,他几乎 同时使用“representation”一词的所有含义-一“表现”、“描述”、 “再现”、“代表”、“指代”、“表演等等,而在汉语里,找不到一个 词能同时包含这些意思。在翻译本书时,译者常常不得不中断 手头的工作转而大量研读德里达的其他著作,因为一本书的术 语常在另外的著作中得到了阐释和互证。《论文字学》一书至少 涉及九种语言,德里达写作时总是旁征博引,有些引文出处交代 不详,有些引文与原书有较大出人,有些页码不够准确。为此, 译者在瑞士、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图书馆里找出了德里达引用过
的一些著作,尽可能对德里达的引文做了校对。另有一些因一 时找不到原书只好留待以后补校。好在译者只需对翻译上的问 题负责。由于译者懂的语种有限,虽请教过不下二十位欧美学 者和国内学者,查阅过不下十三套百科全书,有些译文仍可能有 不确切,乃至错误之处,为此,译者随时准备倾听来自各方面的 批评与建议,以使有机会时对译文进一步改进。 在此,我要感谢德里达教授惠赠原书并提供照片。我的同 事佘碧平先生通读了译稿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上海译文出版 社资深编辑,译界前辈汪绍麟先生不辞辛劳反复审读了译稿,补 正了若干错漏并就若干术语的翻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上 海译文出版社赵月瑟女士始终关心本书的翻译并不断给译者以 鼓励与鞭策。我的导师Jurgen Mittelstra略教授于百忙之中为我 解决了一些古希腊文、拉丁文、丹麦文和意大利文的有关问题。 借此机会,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译者 1999年6月 于复旦大学哲学系 5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字母产生之前的文字 题记… 3 第一章 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 7 计划… 8 能指与真理… 13 写下的存在… 24 第二章 语言学与文字学 37 外与内… 41 外是内… 60 接缝… 93 第三章论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 106 代数:奥秘与透明… 108 科学与人名…… 119 字迷与各种起源的协同性 129 第二部分自然、文化、文字 “卢梭时代”导言… ………143 第一章文字的暴力:从莱维~斯特劳斯到卢梭 147 专名的战争 155 文字与人对人的剥削… 172
第二章 “这种危险的替补…” 204 从盲目到替补 208 替补之链 221 过度。方法问题…… 228 第三章 《语言起源论》的起源与结构… 237 1.(语言起源论》的地位…… 237 文字、政治堕落与语言学堕落 240 当前的争论:关于怜阀的结构 246 最初的争论与《语言起源论》的写作… 277 2.模仿,… 283 间隔与替补 284 版画与形式主义的模糊性 291 文字的循环… 315 3.发音… 333 “指挥棒的运动…”… 334 起源的铭文… 352 圣歌… 358 “手指的简单动作”。文字与乱伦禁忌… 371 第四章从替补到起源:文字理论 390 原始的隐喻 392 历史与文字系统 408 字母与绝对的再现 427 定理与戏剧 439 起源的替补… 454 2